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如果每桶油价维持60美元 中国经济发展将会怎样
作者:梁建敏    发布:2005-03-28    阅读:2020次   
 3月24日,在中国国家发改委宣布调高汽油出厂价格后,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张磊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天加20升油计算,在汽油涨价之后,他每天将多支付10元的油钱,每个月因此而多付出的费用大约是300元。

 出租车司机需要支付更多的油钱——这只是中国经济需要为高油价支付的一部分费用。在油价调高之后,很多地方都有动议,上调出租和公交行业的价格,以弥补油价高涨后带来的损失。由于中国投资者在经历了宏观调控后,脚步并没有放慢多少,他们对石油的需求依然强劲,对于整个石油产业链上的投资者来说,更高的油价到底意味着怎样的生存,现在几乎没有人清楚地了解。

 几乎全球的投行分析师都在问这样的问题:中国能否经得起油价高涨的考验?去年8月,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亚洲首席分析师陶冬很直率地说,中国是高油价最大的牺牲者。他说那样的话时,油价还在每桶39美元左右徘徊。

 25日,国际原油价格仍然在每桶55美元左右徘徊,距离每桶60美元的关口只有一步之遥。一些大胆的预言家说,油价突破每桶60美元也许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世界不得不接受60美元的油价,中国经济将会面对怎样的一幅图景?

 中国经济增长放慢脚步

 不管喜欢不喜欢,世界工厂目前还是中国经济的最大商标。但是中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却是一个没有话语权的价格接受者。同时,中国的经济依然过热。

 中国将因此而成为高油价最大的牺牲者——这是陶冬去年做出判断的前提。现在看来,一切并没有太多的改变。今年前两个月的统计数据让经济学家们相信,中国的投资增速正在反弹。也因此,虽然前两个月中国进口原油大幅度下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年的需求会减少。飞速奔跑的中国对于石油的饥渴带动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的1/3。高盛认为,石油价格的上涨,是中国内需强劲的体现,而不完全是一个外部冲击。

 因而,高油价首先将打破中国原有的贸易平衡。去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320亿美元,如果不考虑中国为高价石油所支付的更多的外汇,顺差可能还要大得多。问题在于,如果我们相信原油价格将在60美元左右持续,那么一切都可能发生变化。

 2004年,中国为油价上涨而多付出了200亿美元,而在此之前的2003年则多付出了120亿美元。现在看看,如果每桶油价是60美元,等于比2003年翻了一番,2003年中国消费的进口石油大约是9100万吨,而当年的平均油价是每桶29.6美元。即使进口保持在1亿吨的水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中国仅为高油价就要再多付出200亿美元。或者说,如果其它因素不变,高油价可能使中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中国石油净进口约占GDP的1.5%,同时中国目前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1.1%。高盛的测算是,假设石油贸易量保持不变,如果石油价格仍保持每桶50美元,中国的总体交易损失约占GDP的3%。

 高盛的中国经济学家梁红在她的分析报告中说,50美元每桶的原油价格仅仅使中国GDP增长率下降0.3个百分点。但如果原油价格上升至60美元每桶,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将会更加明显——GDP增长率下降1.2%。

 换句话说,如果按照2005年中国经济8%的预期增长目标推算,在油价达到60美元的时候,经济增长率可能仅仅是6.8%。这意味着就业压力的迅速加大。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大体体现为1个百分点的增长带动100万人的就业。

 更悲观的预测来自亚洲开发银行。他们去年下半年所做的分析说,如果油价上涨20美元,并持续到2005年第一季度,那么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减少1.2个百分点。这项分析的基准价格是每桶30美元的油价。

 通货膨胀率走高

 中国国家统计局从未公布CPI的比重和权重,但是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估计,油品大概在其中占3%-4%。中国单位GDP的能源油耗本来就高出其他国家,而这也可能使中国承受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对于通货膨胀和油价之间的关系,高盛全球经济研究小组预测,油价上升10%的第一年将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率上升20个基准点,两年上升28个基准点。

 在去年9月份的投资策略报告中,长盛基金管理公司认为,油价的上涨对中国CPI(消费物价指数)的弹性约为0.06。按此推算,每桶石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我国CPI则变动0.6%。即使不考虑其他因素,如果油价从30美元上升到60美元,CPI也会上升1.8%。如果考虑到中国国内油价跟国际油价之间的不同步调整,上一波油价上涨也需要消化,那么国内价格的上升或许要更高。而且,这还没有考虑到间接因素,比如说运输成本和电力。去年电力紧张时,企业纷纷启动自备发电机,也导致了对于柴油需求的飙升。

 如果出现这样的价格形势,中央银行采取更多的紧缩措施是肯定的,尽管央行刚刚调整了房贷利率。而能源等经济瓶颈的恶化,会促进央行更快地下决心加大紧缩的力度。

 也许更大的悬念在于,央行是否会采取调整汇率的方式来施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正是高盛所建议的方式。

 高盛的中国经济学家梁红认为,如果中国保留固定汇率油价居高不下会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而在欧洲,欧元的走强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油价上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因而,在美元持续走低和油价上升的背景下,要求人民币重新估价的呼声将越来越高,而调整汇率制度是一个理想的政策选择。

 高油价所能改变的

 中国是否能够承受高油价的考验?高盛的答案是,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中国受石油价格上涨的冲击可能是最小的。原因在于,丰富的煤炭资源满足了中国2/3以上的能源需求。原油价格上升的同时,其他能源的价格也会随即上升,对于那些主要依靠石油进口的国家,其交易损失远不止仅仅体现在原油上的损失。就此而论,“中国是幸运的”。

 而在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谢国忠看来,以中国居民的平均收入而论,中国根本消费不起如此昂贵的石油。他的分析表明,以真实价格计算,当前的石油价格仅仅相当于石油危机时候的一半,而中国人均收入还不及那时OECD国家人均收入的1/10。吸收掉石油价格高涨所带来的冲击,正是房地产业的泡沫。

 他认为,一旦房地产价格开始下滑,来自石油价格高涨所带来的痛苦将被整个经济感觉到,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将会出现大幅下降。

 这可能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正处于重化工阶段的中国对石油消费的依赖性仍在增强,而且,中国的油耗还要高得多。过去10年,中国石油进口年增长为4.9%,而且,中国单位GDP的石油消耗高出美国30%,是日本的2倍多。中国经济必须保持至少8%的增长,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可以想象,在60美元的油价下,中国经济很快会感受到一丝凉意。中国的产业结构可能出现裂变式的调整。前提是,监管者不再人为压低国内油价,让石油价格反映出真实的供求关系。尽管这是出于减轻国内通胀压力而采取的措施,但是,在高盛看来,这是鼓励石油消费而抑制对节能技术的投资。

 很难说哪个产业将首先开始调整。但是,没有能力消化和转移油价上涨导致的成本增加的企业,利润将迅速被摊薄甚至亏损,他们可能是最先感受到压力并且开始行动的。相应地,某些产业政策的调整也在期待之中。比如说,小排量的汽车可能会得到更多的优待。上个世纪的石油危机中出现的一些场景,或许也会在中国出现。不管怎么说,中国粗放式增长结构的调整可能因被迫而意外加速。

 但是,一些期待中的改革或许会变得更加遥远。燃油税改革就是其中的一项。决策部门一直宣称将择机出台的燃油税改革方案,也许会因为60美元的油价而再次被束之高阁。据说设计者所期待的理想时机,应该是油价在35美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