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产业经济
2005年金融业要面对的高危问题
作者:孔善广    发布:2005-01-09    阅读:2163次   

    中国的金融业,是诞生于计划经济的时代,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各行各业基本已经转向市场化,金融业可以说是成为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后的和最大的“堡垒”,难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存在问题。但是,金融业在一国的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不能不正视目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面临中国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的一些高危问题。

    1、金融全面开放的竞争问题

    根据WTO协议规定,2006年中国的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面对国内银行的巨大坏帐及管理体制问题,几大商业银行上市搁浅(只是部分挂牌股份制),中资银行如何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迎接外资银行大鳄挑战、参与国际金融竞争?

    例如,国内银行最大的利润来源是存贷差,是属于垄断利润,国际金融界平均的只是1.5%-3%,而国内银行是3.5%-5.5%,是国际平均标准的两三倍。金融开放和利率市场化后,国内银行就难以在高枕无忧,再拿着这“金碗”吃饭了,到时候的高储蓄反而成了严重的负担,因为要支付巨大的储蓄利息给储户。如果储户流失,支付存款利息压力减少,但相对又是贷款的减少,又何来有更大的存贷差呢?而国外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并不是存贷差而是中间业务,也在国外有众多的分行,他们绝对可以以此跟国内银行竞争。

    一个流传颇广的例子是:一位“五大”(五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到国内一家市级银行调查,他目睹的两件事让他难以置信:一是这位银行行长的办公室“大得可以打篮球”;二是办公桌上最高档的电脑上竟然有厚厚一层灰。对此,这位高级合伙人的评价是:这种银行居然还能存在,真是金融界的耻辱。不管这传说是否属实,但也反映了金融业的管理问题,这样的水平怎么有竞争力呢?

    对于存贷差竞争、高端客户流失、精英人才流失、中间业务和海外业务弱项等问题,将要面对严峻的挑战,明年是最后一年,没有太多的时间了。

    2、银行坏帐问题

    由于历年来由政府主导为主的低效投资及资产流失(主流公开报道为承担大量政策性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天文数字的坏帐。官方统计银行坏帐25000亿,其中有80%都是国有企业欠下来的。据银监会的数字,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到2003年底回落到了占总贷款的17.8%;今年上半年,为1.6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为1.52万亿元。由于有财政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扔给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核销,以及主要拍卖不良贷款给国外投资银行的(其中也有糊涂账:低于账面价格的20%甚至更低的价格卖出去),在6月底下降到了13.3%,然而有宏观调控的原因,到9月底,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又反弹到了14.65%。对于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更巨大。如财政又要扔600亿元人民币解救券业危机。到2004年底,全国共安排企业兼并项目3000多户,涉及国有商业银行呆账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权损失2900多亿元。其中,关闭破产项目3377户,核呆额2238亿元。

    标准普尔去年已经对中国大陆作主权评级时,将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列为“最负面的影响因素之一”。标准普尔估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需要五千亿美元资金,才能达到足够的拨备水平,银行呆坏账比率要降至百分之五的可控制水平,仍需要二十年时间。

    银行金融业坏帐问题是“改革的成本”,这些积累的问题已经形成了金融业的高风险,并一直靠我国高储蓄率在支撑,由“高储蓄——高信贷——高投资——高增长” 的循环过程掩盖(这是主流的观点,并非全错,但我认为要加上 “对外高出口,对内低消费”),其实也就是广大储户在堵塞这漏洞而已。如果放开外资金融进入,高储蓄将难以为继,没有高储蓄则不能有高信贷,而且利率市场化后以存贷差垄断经营所得利润将被压缩,进一步影响对坏帐的拨备。

    中国的银行已经一直用利润来核减坏帐,降低坏帐率,如果利润缩减,是否还要用财政的钱来核减呢?通过财政解决坏帐问题已经在国内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实质上是用纳税人的钱给那些经营不善的金融也及其管理者、国有企业及其经营者和政府错误决策者埋单。

    3、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汇率近年来一直采取紧叮美元的政策,获取了极大的好处,因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相信固定汇率会降低汇率风险因和有利出口。但目前却碰到两难的问题,而且我们的战略家(包括经济学家)们也预料不到。

    如我们现在出口大量低价为主的商品的同时需要进口巨大的高科技产品及能源资源商品,实际上进出口基本平衡,却不断拥有了巨大的外汇储备,而现有的5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美国国债和其它美国债券)大约至少占3000多亿(60%以上)。当美元持续贬值,我们发现自己的外汇储备在缩水,贬值20%我们的外汇储备购买力就减少600亿美元。还有最不明白的是,美元连续在加息应该升值的,但反而不断在贬值,而利率上升,美元债券的市值就会下跌。假如利率上升两个百分点(即美国10年国债从现在的4%涨到6%),中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债券的市值至少损失10%以上,即300多亿美元。也怪不得大摩谢国忠说美国在掠夺了,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是否要服了美国人呢?

    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实质在国内存在贬值压力(购买巨额的热钱需要投放大量的人民币造成),现在想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已经存在两难选择。如继续保持与美元固定汇率不升值,但美元却在不断贬值,我们购买能源资源等进口商品因为大多以美元结算,因此价格就不断上涨。高价压力在我们国内承受,而且还会向各行业传递,出现通涨问题难以控制,对比出口得益于人民币不升值,实质也就是内销在“补贴”给出口。

       如现在要将人民市场化并升值,不看政治脸色却要看“门内门外”“伺机待发”的“热钱”的脸色,过千亿美元并不是好对付的,他们在全球炒作已经轻车熟路。简单一算,如升值20%,这一千亿美元就获利200亿美元,而且还有更多的一千亿美元加入,它们获利后抽走资金,中国经济将出现大地震,先是物价高涨,然后是物价通缩,如房地产泡沫破裂,房贷者将出现香港那样的“负资产”,引发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已经是一个例子。

    一直以来我们的汇率政策就像是治理黄河一样,河道淤积就加高堤坝,也变成了头上的“悬河”。我们是否也会变成黄河一样,加高堤坝来防止洪水,平时水位却能见河床。

    4、房贷高风险问题

    房地产的泡沫现象好像现在全世界都存在,而且我们中国人历史传统的家庭观念很重,也多年来一直在羡慕国外的别墅,哪怕不是别墅,也要安家立业。随着观念的改变,再加上按揭贷款的实行,使很多中国人容易圆这样的梦。也因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中国,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就更严重,再加上预期人民币升值,国内的资金(如“温州炒楼团”)和国外的“热钱”大量投向房地产也,房地产价格一直在涨,根本不理会各种泡沫警告。我们用力倒啤酒后看看杯子的状态如何就知道。

  “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投机炒有其根本原因的,这三年来,美元相对于其它主要货币已经贬值38%以上,人民币与美元固定联系汇率,人民币相对也有38%的贬值,但中国今年1-8月房地产价格上涨13.5%,所以对于外资而言,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反而是下降了,几个月就可以获利20%。

    其实在2002年开始房产泡沫已经在开始形成,我们一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我们现在的政策及有关观点似乎也在催高房地产价格。一是各地利用房地产业来增加GDP,从中获取利益,更导致各地疯狂的“圈地”热潮,大家看看上海的GDP中有多少是属于房地产创造的就知道(杭州商学院的一位经济学家曾在2004年的房地产论坛上大言不惭的说:“中国到2020 要想把GDP翻两翻,怎么翻?全国把房地产炒上去,就可以提前实现目标。”);二银行害怕贷款坏帐而将资金过多投向认为相对安全的房地产也,并允许第二套住房贷款的做法;三是连续的负利率没有调整等造成资金加速流向房地产业。

    现在真正最害怕泡沫破裂的是房地产开发商和银行业,因为如果泡沫破裂,开发商将失去了巨大的利润,银行的房贷将发生巨大风险,他们一直在发表购买房地产升值的舆论。在房地产开发过度及其他原因使中央出台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土地开发被严格控制,以及进入房地产开发门槛升高,更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及媒体大肆宣传房地产价格上涨理由的焦点,看看媒体上的房地产广告(那可是媒体的大客户啊!),没有一个说房地产价格会跌的,就连建设部也在吹风说房地产业和价格没有过热过高。再加上人民币预期升值,国外的“热钱”大量涌入到房地产中,因为无论是人民币升值汇率涨、或人民币贬值物价涨,房地产均有保值功能,并以此伺机等待人民币升值获利。

    住房和粮食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绝对是有巨大的需求,如果片面用需求决定价格理论来辩论、辩解,最终会发生经济社会问题。如我国的教育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就要搞产业化,要有钱人才能读书,这已经受千夫所指了。

    种种原因,致使房地产泡沫更加严重,已经严重偏离国民收入的水准,结合居民在物价上涨和教育医疗支出问题,这泡沫最终会破裂,受打击首当其冲的是金融业,银行成了风险投资者,隐含巨大的风险,或许将来中国的银行会成了世界最大的房地产商了。


    中国的金融体系一直不是完全开放的,也是由政府经营的,政府可以控制金融风险,老百姓也相信政府的信誉。但全面开放后,隐含的风险问题必将暴露。中国的改革和实行市场经济以来,除了敏感的体制改革外均基本完成,唯一就剩下银行金融这又硬又臭又是最关键的这一块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