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投资行为本质分析
作者:安之    发布:2004-11-18    阅读:2101次   
投资行为分析
 
        由于并非从事具体的投融资业务,我意图从最一般的意义上分析一下投资行为。为分析方便,我需要从哲学的层面开始。
             一、存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能观照其存在的存在,一种是能观照其存在的存在。前者称为自在者,后者是自觉者。依目前的认识,后者首先是生物。生物中又须有智能的,才为真正自觉。这判识的标准大略为:为自己面向环境的“刺激—反应”建立起独立于直觉的符号系统。目前看,只有人类建立了这样的符号系统,即自身的文化。正是文化的力量帮助人超越了直接反应的局限和单个反应的力量。
         但另一方面,文化的建立让人的生存环境又复杂化了,除了自然,又多出了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域。变成了另一种存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就是文化存在,反之亦然。作为单个的人和由单个人结成的组织(家庭、企业、政府、社团),在两种存在(自然、文化)中作为。以生存(及发展地生存)作为根本目标的作为可能表现为许多方面:直接生产获取价值、提供服务获取价值、流转资源获取价值、寻租寻机获取价值。此处价值为换取物质和精神满足的有用性。
        不管选择何种作为,都可以概括成一个词:投资。
        投资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主体的存在创造延续性的或增长性的条件。投资的基本模式就是:以已经有的创造尚没有的。这样看,应包括了经济的、道德的、情感的甚至信仰的等各方面的全部创造过程。由投资及产出形成的环境,就是市场。所以市场是由全部因素关联的社会系统。
        由于投资的“资”作怪,大家还是觉得该将投资锁定在经济价值的创造,才便于理解和接受。而市场,也认为是只与直接经济价值要素相关的系统。这种理解,已经在困扰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其实“资”也可以理解成凭借、据以。并非一定是资本或资产。但俗定既成,且尊重这种认知。本文也只准备就经济价值投资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分析。
        而经济价值的投资,又分三种情形:
        第一种:经济价值投入         非经济价值产出
        第二种:非经济价值投入         经济价值产出
        第三种:经济价值投入         经济价值产出
        以上三种行为,由于都有经济价值参与,都与市场发生了直接关系,并正是这三种行为的交互作用,构成市场演化的动力系统。所以即使从最狭义的角度分析投资行为,也应该包含其内。
         二、 先看第一种行为。所谓非经济价值的产出只有三类:1、食物、安全、性的满足;2、健康、新知的满足;3、道德、尊严、信仰的满足。第3类的产出是否可由经济价值的投入获得?其实这只是有效性的问题,从投资行为看,它是必然会发生的。客观地说,这种有效性在第1、第2类中同样存在。基于这些非经济价值的产出,以经济价值作投入就非常简单了,就是一种行为:购买。这是撬动市场的第一动力系统。
         第二种行为目标产出是经济价值。可以用货币的符号:钱来表示。复杂在于非经济价值的投入的是什么及何种方式。试分为三种:基于体力的投入,基于智力的投入,基于机会的投入。这三者当然不可能截然分开。但区别是明显的,体力劳动、智力劳动和投机劳动在内容和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如何选择、组合其投资,依据主体的资源优势及市场评价而定。需说明“投机劳动”,仅指出让机会而取得经济价值回报的行为。如何利用机会自己参与增值过程,即应归入体力、智力劳动或经济价值的投资行为。第二种行为构成市场的第二动力系统。
        第三种行为是最常态的投资。产出当然是经济价值。投入是如何进行的?大致有两种手段,一是直接交易,指投资主体自行参与对象物的交易过程。二是简接交易,即投资主体通过他人(自然人或法人)进行对象物的交易过程。这里把生产、物流、销售合并为交易的过程,意在对价值增值实现过程进行简化和概括。直接交易包括设计、加工制造、物流、销售及服务,对此进行投入的经济价值称为资本。简接交易包括投入股本和投入债权。所以凡以经济价值投入又经济价值为回报的,只有三种形态:资本、股本、债权。而具体投入哪一个产业、哪一个区域、哪一个阶段、哪一种方式,则是投融资科学深入研究了。第三行为构成市场的第三动力系统。如图所示,三项动力系统构成市场供需总系统。至于非经济价值投入与非经济价值的产出一般还没有去研究其对市场的影响。
        三、接下来,看看在社会现实(第二存在)中,正在进行与经济价值有关的投资的行为主体。共有三种:一是个人,二是组织体。
        个人投资,特点是个人化的目标及个人化的决策。个人投资的主要的行为方式是:个人就业、个人购买、个人投股、个人借贷及个人直接经营。个人借贷在中国目前法律仅允许在个人之间。所有以上方式的个人投资目标同样可能为经济价值目标或非经济价值目标。个人投资决策依据经验、情感及随机条件,这种不确定性是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的最基本因缘。
        组织体有四类:家庭、企业、社团及政府。所有组织的投资行为有的投向内部,有的投向外部。投向内部的可能是经济价值的,可能是非经济价值的,但其产出往往不是直接的经济价值。变成了成本。组织体的投资另一特点是决策的复杂性,一般有一种超经验的决策机制。四类家庭中除了企业,本质上都不以(或不应以)经济价值的产出为投资行业的主要目标。但某些具体的特定的投资行为除外。
———家庭以婚姻及血缘关系为基础,在经济社会则作为独立民事主体具有了独立的经济属性。家庭投资和个人投资行为很大部分是重合的。区别在于效用的评价体系不同,当然决策的关联因素也不同。
———企业是专门从事经济价值投资主体。它以规范、专业、专门为特征。企业的作为就是:资源的取得,资源的加工,资源的转换,资源的增值。它以经济价值为投入,期以更高的经济价值的产出。是第三种投资行为的当然主体。问题是,企业能否作出第一种和第二种投资行为?企业该以经济价值作投入而换取非经济价值的产出吗?(当然指外部投入)。我以为不当。企业的社会责任说,是不了解社会以其整体机制行使责任,分工使这个整体效率最优。企业的天职是经济价值的投入产出比最优,这是使社会良性发展的最大责任所在。那么,企业是否该有通过非经济价值投入来取得经济价值投入的行为呢?可以,只要在法律的允许之内。
———社团为成员利益服务。但它不能直接参与成员的投资行为,只是为这种投资行为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所以社团的投资以内部投资为主,表现为以经济价值的或非经济价值的方式投入,但产出总是非经济价值的。
———政府是放大了的社团,象社团为成员服务一样,政府为它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服务,如果是民选政府,则为全体选民服务。作为独立的民事行为主体,它有经济的属性。其投资主要以内部为主。政府的投资可能是非经济价值的(如制订法律和财税政策等),也可能是经济价值的(如政府购买,国有专营,发行国债等),但理论上,其产出必须是非经济价值的。把政府引申一下,是国家。包括立法、司法、行政、军队的整体,国家再延伸,是国家间的联盟体,如联合国、欧共体、美州贸易区、东盟等。同样,它们的投资行为都应当是为成员服务,而非为自身直接形成经济价值产出。
        不能回避一个事实:在中国,政府组织成了社会经济投资的最强主体。中国的政府组织是世界上最具优势的。这可从它对经济、政治、文化的掌控可见。核心的掌控是经济资源。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在公有制下,政府代理了世界上最巨大的全民财富。由于委托人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代理人行使所有权、支配权、处理权。二是实行全世界最重的税赋(平均盈收税率17.5%),额外依然执行着大量的收费政策。三是政府以国有资产直接经营最盈利行业(如电讯、交通、石油、钢铁、电力等)并通过国家意志(制定政策)确保其垄断地位。世界上没有哪国政府能同时做到这三点。不能简单地反对政府的这种选择。强势的政府有其优势,但在全球市场环境下,如何解决国家竞争优势,同时实现内部公正公平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是投资分析之话的话题了。
 
         四、投资有共通的法则吗?没有固定的法则。但所有投资行为的考量主要在于三个判断:
        一是大、小判断。
        所有投资都会有产出。而且一般情况下是正向的,从价值衡量的角度,增加的可能性大于减少的可能性。为什么?因为投资时除了转移的价值外还投入了人的体力、智力因素,只要承认人在进化中,文化在进化中,那么人的投资行为从一般性看总是能产生新增的价值。但不同的投资行为的产出价值显然是不同的。影响的因素有三方面:1、投入的总量,包括数量和质量;2、投入的方式方法,实际是营运的能力和技术;3、投入对象物属性,就是投向那里。往往前两个方面投资者是可以较好地把握的,但第3点较复杂。选择投资方向,就是对投资产出大小及风险的比较。
        那么作为个体的、组织体的投资,如何选择产出尽可能较大的方向?能提供的思路有三种:一是市场结构分析法。找价值链中增加值最大者,或价值链中不可缺而供给不足者。二是生命周期分析。不管产业、企业、产品,通过生命周期分析发现进入和退出的机会。三是核心竞争力分析,由自我资源特点的解剖来寻求经营及竞争策略的定位。
        二是先、后判断。
投资行为之间发生关联。其原因是首先是主体关联,认知和决策都有路径依赖而且有限资源在变动中。其次是客体关联,投资结果会相互影响。由于自然、社会的运行规律的客观性,因果关系决定着先后次序往往有决定性的意义。市场学和管理科学力图帮助投资者处理好先后问题。
        所能提供的思路有:一、尽可能让先做的成为后做的基础。这样不同项的投资变成了有机的组合,产出递增而投入递减。二、让有限的资源获得合理的配置,这种资源包括时间和机会。先做的不能意味着资源配置的偏向,否则后做的将得到不起码的支持,本来只分先后,最后有先没后。
        三是死、活判断
        一般意义上的增长和进步状态没有改变一个事实:作为个体的退化和毁灭也是常态。在投资行为中,产出为负是可能的。在竞争过程中,这种负的结果成为推进正的结果的前提。所以,投资成败分析贯穿于全过程,是大小、先后判断的基础。
所能作的提示是:不要过于相信经验和直觉,也不要过于相信理念和分析。最重要的是应变。变者活,不变者死。即使原初的方向再对,原初的技术再好,原初的产出再大,不能因变而变者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