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弹性资本论简介
作者:张 挥    发布:2004-11-18    阅读:2095次   
        拙著《弹性资本论》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全书9篇30章30万字。拙著是破解劳动价值论的大胆尝试。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劳动,一种是间接劳动。直接劳动的目的就是把商品生产出来,而间接劳动的目的是使商品的价格波动其价值以上且越高越好,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间接劳动包括商品生产前的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商品生产中的科学管理、技术革新或技术革命;商品生产后的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等。
        生产商品的间接劳动是为了控制市场供求关系、使商品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而增加利润所付出的劳动。
        深化间接劳动的认识,有望实现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运用马克思分析直接劳动的方法深入分析间接劳动的内在矛盾时,就会发现间接劳动同样具有二重性,即具体间接劳动和抽象间接劳动。
        一方面,间接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电冰箱的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不同于电视机,二者在调查的方法、手段、范围和结果等方面,都有差异;而对于手表的市场调查、预测和决策,又不同于电冰箱和电视机。
        也就是说,每种间接劳动都有一定的具体形式。因此,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间接劳动,叫做具体间接劳动。具体间接劳动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
        另一方面,尽管生产商品的具体间接劳动千差万别,如果抛开各种间接劳动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任何间接劳动都付出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都是生理学意义的体力和脑力支出,这种抛开具体形式而进行的一般的间接劳动,叫做抽象间接劳动。抽象间接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既然间接劳动是为了使商品的价格波动其价值以上而获利,那么,通过对间接劳动二重性的分析,特别是体现在商品中的特殊价值的二重性分析,商品价格波动、企业盈亏、经济兴衰的奥秘就会被揭示出来。
        间接劳动的二重性体现在商品中,形成商品特殊价值的二重性,即弹性使用价值和弹性价值。
        所谓弹性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主观需要的价值属性。弹性使用价值是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纯粹主观需要的一种特殊价值属性。
        弹性使用价值包括增效弹性使用价值、无效弹性使用价值和减效弹性使用价值。
        所谓弹性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间接劳动,其取值范围包括正弹性价值、零弹性价和负弹性价值。这样,商品的价格=价值+弹性价值。
        由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商品的价值永远是正数,因为人们不花费时间是不可能生产出商品的。而商品的弹性价值却有正数、负数和零的区别,商品的弹性价值为正数,就盈利;为负数,就亏损;为零,就持平。
        可见,企业盈亏主要取决于商品的弹性价值。
        破解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在于间接劳动弹性价值论。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除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得到解决以外,还包括弹性使用价值与弹性价值的矛盾也得到了解决。具体说就是消费者获得了增效弹性使用价值,厂商就实现了正弹性价值而盈利;消费者获得了无效弹性使用价值,厂商就实现了零弹性价值而持平;消费者获得了减效弹性使用价值,厂商就实现了负弹性价值而亏损。
        因此,最大限度地生产增效弹性使用价值,以实现正弹性价值而盈利;尽可能避免生产减效弹性使用价值,防止出现负弹性价值而亏损,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一切奥秘所在。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期待一本《知识论》,认为只有这种理论才能提供高科技领域的后来者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横扫市场并击败所有竞争者及原占领者的答案。杜拉克认为,一百年后能够而且将写出一本即使不是命名为《知识论》,也是与此命题关联的书(《光明日报》未署名文章《期待一本伟大的〈知识论〉》,2001年,8月30日,C3版)。
        其实,高科技领域的后来者成功的答案就是为消费者提供了增效弹性使用价值,使原来的增效弹性使用价值迅速转化为减效弹性使用价值而无人购买。1995年,微软公司的“视窗95”一上市,其增效弹性使用价值就迅速增大,包括微软公司自己的“视窗”3.0版本在内的其他“视窗”软件的增效弹性使用价值急剧转化为减效弹性使用价值,其弹性价值便迅速降为负数。比尔·盖茨这位“高科技领域的后来者”的巨大成功,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拙著标明:“谨以此书献给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先生。”
        商品弹性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揭示弹性价值规律而实现的,即经过市场供求关系检验的抽象间接劳动决定商品弹性价值量的规律。其作用:一、自发地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二、促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三、加速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四、刺激商品生产者加强经济技术协作;五、促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六、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开拓商品市场;七、促使商品生产者加速分化。
        市场经济是由弹性价值规律支配的,能够获得高额弹性价值的行业或部门就吸引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实现负弹性价值的行业或部门就排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因此,吸引或排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与商品的价值本身无关,关键是商品的弹性价值。市场经济不是由价值规律支配,而是由弹性价值规律支配的。
        如果把间接劳动作为一种投入,那么,间接劳动就成为弹性资本。而弹性资本的投入目的,一是为了保证资本的增值;二是为了保证正弹性价值的最大化。
        以上就是间接劳动弹性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以往的劳动价值论,包括古典的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都是在假设市场供求关系平衡前提下的劳动价值论,或者说是不包含市场供求关系的直接劳动价值论。
        而在市场经济中套用直接劳动价值论,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其理论上的原因主要是不能认识生产商品的间接劳动及其二重性,更不能认识由此而创造的商品弹性使用价值和弹性价值,自然得不出正确结论,产生困惑则是必然的。
        关于拙著的学术价值,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揭示了支配市场经济的弹性价值规律
        传统理论认为支配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价值规律,当然这也不是马克思的说法,是对价值规律认识上的误区。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投入或转移是以商品的弹性价值为转移的,因此,真正支配市场经济的是弹性价值规律。
        二、 揭示了经济周期产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商品自身弹性价值由高到低的不断运动就决定了商品本身的生命周期;商品的生命周期决定了企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决定了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生命周期决定了区域经济周期;区域经济周期决定了国家经济周期;国家经济周期决定了世界经济周期。
        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经济学说,而不是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学说,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研究为了使商品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销售出去所付出的间接劳动。拙著在继承《资本论》元理论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四、 为应用经济学或部门经济学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
         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理论突破属于重大突破。拙著在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因而为应用经济学或部门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
        此外,天然物资转化为天然商品,其价值属性是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拙著认为天然商品中包含着直接占有劳动和间接占有劳动。具体直接占有劳动形成占有使用价值,抽象直接占有劳动形成占有价值;具体间接占有劳动形成弹性占有使用价值,抽象间接占有劳动形成弹性占有价值。这些都填补了传统理论的空白。
         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方面,拙著首次提出了区分不同类别的政治经济学来界定其研究对象的主张。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二者的辩证运动。弥补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不足。
        以上对于拙著的自己评价,仅供参考。




        注:拙著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的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均有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