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财富增长与体育经济发展前景
作者:陈东琪    发布:2004-11-05    阅读:4157次   
 中国通过始终如一的内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逐步实现全面市场化、多元国际化和主动融入全球化、信息化,经济活力持续不断增强,国民财富增长力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总财富实现了加速增长。最近25年的GDP年均增长9.4%,这不仅比28年年均6.8%要快2.6个百分点,而且也是同期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左右。这25年中,人均GDP从不足100美元增加到1100美元左右,国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进入“总体小康”。随着制度效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贡献等内涵性经济指标不断改善,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国民总财富保持持续加速增长的动态趋势。
  从财富分类的增长趋势看,改革开放以来的资本和消费财富均以加速度方式增长。在按支出法计算的GDP中,资本形成总额由1978年的1370多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51900亿元,增加36.8倍,最终消费从2200多亿元增加到67000多亿元,增加29.5倍;同期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从-11亿元增加到2150亿元,1994年以来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一直保持规模扩大的趋势。这说明,中国国民财富增长的源泉既来自内部市场的活力,又来自对国际市场的有效利用。国际竞争力提高增加了外部财富,而更多的外部财富又加速了国民总财富的增长。
  在国民财富的加速增长过程中,中国国民消费和储蓄财富获得了实质性增进,在1978年以来的25年中,每年人均国民消费水平从180元增加到4000多元。国民总储蓄从210亿元增加到10.36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储蓄接近1000美元,人均储蓄率超过了90%。从不动产来看,1978年城、乡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分别只有6.7和8.1平方米,2003年增加到23.7和27.2平方米,而且出现了阶段性加速增长趋势,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979-1990年这12年年均增加0.3182平方米,而1991-2003年这13年年均增加0.7669平方米,其中最近两年每年增加约1.5平方米。城、乡私人不动产目前处于持续加速增长过程之中,这个加速增长随着公房改革、房地产产权制度创新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而得以持续。在今年修订后的宪法明确保护合法私人财产后,私人财产获得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安全的制度保障,这将促使未来国民财富规模扩大保持长期稳定的趋势。
  从静态看,到今年年底全国GDP总规模将超过1.55万亿美元,按13亿人口算,人均在1200美元左右。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根据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目前的GDP总规模和人均GDP水平大约相当于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统计数的3倍左右。这个估计值可能偏大,但中国国民财富的实际值超过正式统计值应当是可以设想的。这主要是因为正式统计的只是货币化货物和服务价值,现实中还有一些没有货币化的货物和服务未进入统计。一是城乡家庭自雇劳动服务,二是农村换工和非公开的现金交易,三是包括未流通国有和私用土地在内的未分配产权,四是其他福利性分配等等。如果将这些未价格化、未货币化和未交易化的货物和服务计算进来,中国实际的国民财富无疑要明显大于正式统计的国民财富值。
  

  2、财富加速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于人自身
  
  
中国国民财富为什么会在近25年出现加速增长的势头?
  首要的原因在于制度创新,在于重新恢复了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市场,引入了竞争和激励机制,市场制度解决了多年来没有解决的效率问题,制度效率的不断释放使国民财富加速增长获得了持续不断的源泉。这也是我十多年前在<<强波经济论>>中提出中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经济长波将持续30-50年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其次是因为始终如一地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通过开放,不仅吸收了国外的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我们自己缺少的资源和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开放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和自给自足经济思维的框框中跳出来,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开放解放了思想,搞活了市场,极大地增进了国民财富。
  其三是因为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增长。这是中国近25年来国民财富加速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一个弹性和潜力很大的因素。原来我们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起点很低,在开放的新制度环境下,这个潜在因素的增长潜能逐步释放出来。特别是在国民教育和科技增长加快的背景下,这个释放的速率明显提高了。
  中国普通高校最近25年从85.6所增加到1108.6所,平均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从8.9人增加到86.3人。改革之初,全国没有研究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人数超过11.1万人。改革以来国民教育和科学技术呈现加速增长势头从上个世纪90年底开始愈益突显。从1991年的2003年,全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从47万人增加到82.1万人,13年增长了75%;研究与试验发展折合全时人员从67.1万人/年增加到105.2万人/年,增长57%。尽管目前国民的教育和科技素质仍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但相对差距逐年缩小,这不仅会大大提高即期国民财富增长力,而且会为财富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因为国民财富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是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是人自身创造力的全面增进。
  如果我们今后始终不渝地实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政策,特别是通过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力资本增长和促进研发的政策,始终不渝地注重提高国民创造力,那么目前的13亿人口和近8亿劳动力资源就不仅不是国民财富增长的负担,而是国民财富增长极其重要的源泉。一旦我们的经济从更多地依赖“地矿”变为更多地依赖“脑矿”,从更多地依赖机器力、人的体力变为更多地依赖包括人的知识、技能在内的智力和创造力,从更多地依赖包括土地、资本在内的物质资本变为更多地依赖人力资本,国民财富就有可能实现自然资源投入递减下的持续性加速增长,甚至实现“无能耗经济增长”。
  

  3、新财富增长形态:从人的“身外之物”到“自身体现”
  
  
国民财富加速增长必然导致经济形态获得以人为中心的新的内涵,促使人自身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导引下,这一点将得到充分体现。
  我们可以把财富增长分成“古典”和“现代”两个阶段,古典时期财富增长的突出特征是以物为中心,到处呈现的是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所讲的“拜物教”现象,人被物异化了。到了现代时期,财富增长出现一些新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逐渐走向以人为中心,经济发展形态逐渐改变以往的单纯物流主导,人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块钱 GDP的构成,从创造角度看,包括人的技能、知识、智慧、经验和创新精神在内的人力资本的贡献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人力资本的增长;从消费的角度看,体验、感觉、精神层面的满足所占份额愈益提高,国民财富的增长越来越依赖满足人类发展型消费需求的不断释放。
  大致可以设想的是,美国目前12万多亿美元的GDP实际上只有三分之一左右体现为物的使用价值,而另外三分之二体现为更多的、具有主观评价的服务,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和各种形态的体验,因此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现代经济可以看成是一种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人的精神消费的“体验经济”。到目前为止的中国经济无疑还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实物化经济,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仍然是总体经济的主要贡献者,人们的经济行为还在很大程度上受“拜物教”的影响,服务特别是以体验、感觉和各种精神层面的满足为特征的非实物化服务发展水平还很低,但我们正在向“体验经济”方向迈进。从最近几年中国财富增长的实际情况看,与人们的智力、体验、感觉、精神创造力有关的非古典型物质化财富的增长在加快,其规模占国民总财富中的比重在逐渐扩大。作为人的“身外之物”的古典型财富在国民总财富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变小,而“体现于人自身”的现代型财富的地位和作用变大,这一部分财富的扩大无疑会极大地加快国民总财富的增长。
  财富增长离不开生产力。但是,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生产力概念也在从“古典”向“现代”转化,其中最具变革意义的是体现在人自身的教育力、注意力、文化力、体育力和其他非物质化能力的作用增强。这些“力”不同于古典生产力的地方在于,它们不受由地矿、地表自然资源构成的人的“外在性资源”的约束,而是更多地来源于人的“脑矿”,来源于人自身的体能和精神力水平的提升。现代财富的增长,尽管不可能完全没有“身外之物”的贡献,但是“体现于人自身”的贡献将会变得愈益重要。
  

  4、国民体能、国际体育力提高,促使财富增长加快
  
  
在各种非物质化能力中,体育能力是一个新的财富增长源泉,由体育能力形成和创造的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
  1984年,美国商界奇才尤伯罗斯创造性地将奥运与商业紧密结合起来,使当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次赚钱的奥运会”,实际上这不仅意味着赛场经济的繁荣,而且意味着体育产业化进程的开始,其经济发展半径以赛场为核心不断向外围扩大、辐射,拉动着与此相关的各类产业,如增进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更多的环境改善,刺激旅游、电子信息、纪念品、餐饮等生产和服务的发展,从此,体育经济逐渐成为全球发展很快的新经济形态,它增加了全球的财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持续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有关,此后的7年,北京的投资大幅度增长,GDP增长一直保持在10%以上,今年前三季度超过13%,其中“奥运效应”的贡献估计在2-3个百分点,对全国GDP增长的贡献估计也在0.3-0.4个百分点,这不仅包括直接的投资,而且还包括间接的拉动。以奥运为亮点的体育经济不仅能改变一个人、一个企业,而且也能改变一个城市甚至改变一个国家和地区。体育经济是现代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如果我们的眼光从体育赛场跳出来,进入家庭,进入社区,进入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家园,就会发现体育经济发展的魅力,就会发现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前景。伴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体育器材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家庭和社区,这个现象从去年“非典”开始表现越来越明显。城镇百户拥有健身器材,1997年为2.28套,去年达到4.07套。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的新老住宅区都在建造体育活动场所,这不仅使市民有了锻炼场所,增强了体能,而且也带动了体育器材业的快速发展。使公共体育从传统的赛场体育向赛场体育与街道体育相结合、从少数专业人员的竞技体育向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体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种公共体育与家庭和个人体育、少数人竞技体育和全面健身体育的共同发展,可以看成是未来中国成为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前提。
  体育力作为一种生产力,正在对国民财富增长做出更多的贡献。随着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体育的商业开发和运作不断升级,以李宁牌为代表的体育品牌的逐步形成,体育国际化(包括外国教练“请进来”和中国教练“走出去”)促使体育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使得中国的体育产业占GDP的份额不断提高。
  体育力作为一种消费力,也在提高国民体能的同时,改善着国民消费的结构和质量。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刘祥以12秒91的成绩夺得110米栏冠军,战胜欧美国家运动员,实现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在以体能为基础的田径竞赛中的零的突破,应当理解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国民消费力特别是国民体能明显提高的标志。国民财富加速增长促使一国国民体能和国家体育力提高,反过来,国民体能和国家体育力提高又会加速国民财富增长。这是一个可以实现良性互动的循环,中国将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处于这样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