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演变及其评析
作者:王伟 发布:2004-10-27 阅读:2760次
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特点是:以公平与效率作为研究的核心,理论内容扩大并系统化,对西方社会保障模式的演变产生了导向作用。其理论成就表现在:以税收作为再分配的工具来实现社会保障,为国家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把社会保障做为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为社会保障法制化提供了思想指导。研究其演变、特点和成就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在西方经济学中,不同的经济学流派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保障问题都进行过理论阐述,从而形成了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使这一理论逐步系统化。本文拟对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演变予以总结和评析,并从中寻求其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理论经济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
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了贫富的两极分化。因此,如何缓解贫富分化,如何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就成为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许多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他们在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西方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体系。
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最早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论述了通过“看不见的事”来推动个体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共同增长,进而来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提高的一种思想愿望。第一个系统阐述社会保障经济思想的是德国的新历史学派,针对当时德国所面临的劳资问题,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阐述其分配理论时,对社会保障的几个基本问题做了一些阐述,其思想要点主要是论述改革收入分配以增进社会福利,以及对贫穷者的救济问题。
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开始于福利经济学,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庇古主张国家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救助制度,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他们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为基础,依据边沁所提出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这一功利原则论述了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意义。庇古假定在收入分配中有一个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同一英磅的收入对穷人和富人的效用是不相同的,穷人一英磅收入的效用大于富人一英磅收入的效用。因此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社会保障政策可以扩大一国的“经济福利”,因为收入再分配过程中穷人得到效用的增加要大于富人效用的损失,社会总效用会增加,因此他主张:(1)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2)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3)实行普遍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需求管理为基础建立了其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凯恩斯认为,一国的生产和就业状况主要取决于有效需求。但是由于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会经常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危机与失业的发生。因此国家必须对自由市场经济进行干预,运用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有目的和有意识的财政支出与收入来影响消费需求。他认为政府干预的方针是“国家必须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及其它办法,指导消费倾向,其政策重心为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有意识的财政支出与收入来影响消费倾向。通过个人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失业者、贫困者以救济,从而刺激消费需求。虽然凯恩斯本人没有直接提出社会保障的思想,但真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却为其追随者论述社会保障制度对市场经济的均衡效应提供了广阔的余地。凯恩斯的追随者首先论证了社会保障在宏观经济中的短期均衡效应,在他们看来经济萧条和大规模失业线于有效需求的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是消费过低造成的。由于穷人的消对倾向高于富人,应通过向富人增加税收,然后转移支付给低收入者以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支出,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他们还论证了社会保障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均衡效应,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与个人收入都有显著的提高,企业和职工的缴费以及政府的收入会迅速增加,社会保障税收也同样会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失业率低,社会保障支出少,这样社会保障基金将会收多支少,由此将会抑制私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过度增加;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利润与个人收入增长放缓,企业和居民的缴款以及政府的税收难以增加,社会保障收入难以增长。这时失业率逐渐上升,社会保障支出将会增加,由此会刺激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增加,从而使经济运行走出萧条的低谷。
“二战”以后,西方经济学在发展和批判凯恩斯理论的过程中,关于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研究,又有了一些新的见解,这些典型的论述主要包括:(1)新剑桥学派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二战”以后流行于英国的新剑桥学派认为分配失调是资本主义一切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改善收入分配出发论证了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其代表人物罗宾逊夫人从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性出发,主张用累进税改变分配结构,给低收入家庭以补助,加强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措施以解决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2)货币主义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高效率来自市场竞争,如果对低收入者给予“最低生活水平的维持制度”,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最终有损于自由竞争和效率,因此弗里德曼反对凯恩斯对低收入者发放差额补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完全取消又会遭到社会公众的反对。为了既救济贫困,又不损于竞争和效率,弗里德曼主张采用负所得税。通过负所得税,既帮助低收入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又不挫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3)供给学派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供给学派从其自由主义原则出发,指责社会保险削减了个人储蓄,抑制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失业保险鼓励人们失业,使政府财政连年出现赤字,有加剧通货膨胀的危险。他们主张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对社会保障计划进行改革,采取“紧急援助、严格的福利和对儿童补贴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鼓励就业,提高生产率,减少政府开支。同时主张通过人寿保险来弥补社会保险的不足。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尔茨指出:“社会保险制度正处在危机之中,因为它计划要对一代又一代人支付不断增长的实际社会保险金。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削减社会保险金的增长计划,从工资指数转化为物价指数化,将从根本上消除长期的社会保险问题。此外通过商业人寿保险来弥补社会保险的不足。”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西方经济学的新发展中,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开始重视从社会保险与资本积累的关系上来论证社会保障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布兰查德和费希尔,在其《宏观经济学》一书中建立了“交叠世代模型”,主要分析了社会保险和资本积累的关系。在研究中,他们把社会保险分为完全基金式和分期付款式两种系统,分析了不同系统条件下社会保险对资本积累的影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完全基金式对总储蓄和资本积累没有影响,而分期付款系统对资本积累有影响,一般是减少资本积累率”。
二、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特点
纵观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其理论特点是:
1.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其研究的核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始终处于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地位,这是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最显著的特征。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浓厚的公平色彩,是作为公平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法律加以保证和强制实施的。其功能是为满足社会公平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安全稳定机制,以弥补市场分配的缺陷。同时社会保障又会对经济效率起着独特的作用,“从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保障对经济发展必要的要素收入,从更宏观的意义上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正因为如此,在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中,西方经济学家们始终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核心,尤其是以公平为出发点来构筑其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从福利经济学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来看,他们也是以社会公平为出发点来论证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问题。甚至凯恩斯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也是如此,凯恩斯的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过程中,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要是为了寻找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原因及其救治措施.但他也始终未能逃避公平与效率这一基本的杜会哲学问题,在全书的前23章中主要是论述其需求管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在第24章中则专辟一章来阐述这一问题。“二战”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中“滞胀”问题的出现,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虽然仍以公平与效率为其理论核心,但更关注经济效率。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针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和西方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危机,以经济效率原则为出发点,提出了削减社会保障支出的政策建议,并在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采纳和运用。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新进展来看,这些理论主要以经济效率为目标,从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保障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
2.理论研究内容的逐步扩大并系统化。从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演变历程来看,其理论内容不断地扩展,随着理论的演化而进一步地系统化了。20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主要镶嵌在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当中,因而社会保障仅仅被当做一种收入再分配以及实现收入均等化的工具而存在。当代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中其内容则有所扩大。庇古的福利经济学采用了边际分析法,在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保障政策在增进一国福利方面的作用,并以社会公平和收入均等化为出发点,以社会保障政策来做为实现收入“均等化”的途径,在实施手段上提出了累进所得税原则。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中的凯恩斯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内容更有所扩大,他一方面从经济稳定与经济均衡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宏观经济的均衡效用,指出通过社会保障政策既能对失业者以救助,又能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宏观经济的均衡;另一方面把社会保障制度与财政政策相结合,据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原理来实施社会保障,针对不同时期的经济运行态势,采取不同的社会保障收支方式,使社会保障的收支成为财政政策的一项内在稳定器。“二战”后,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货币主义与供给学派从经济增长着眼,弗里德曼提出了负所得税的措施,而供给学派针对美国财政赤字的状况,提出了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的主张。他们的这些理论从研究内容上逐渐扩充,在功能上有所增加,在原来单一的经济稳定功能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经济调节、再分配等多项功能,并与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日益融合在一起,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指导。
3.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研究对西方社会保障模式的演变产生了导向作用。从西方社会保障模式的演变来看,经济理论的导向是一个主要因素。在19世纪中叶,新历史学派和费边学派曾提出过“福利国家”的设想,他们主要强调和证明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必要性,即如果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则易于导致劳资矛盾。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导向下,“补救模式”得到了建立和发展。20世纪初,庇古创立的福利经济学,主张国家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救助制度,以扩大社会救济支出。它与先前福利国家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论证了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意义,认为实行具有收人再分配性质的社会保障政策可以扩大一国的“经济福利”。庇古的这种理论对西方“机制模式”杜舍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战”以后,“机制模式”在各国的迅速发展,则.与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密切相关。正是在凯恩斯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其追随者发现了社会保障具有促进经济稳定和经济均衡的效应。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影响下,社会保障逐渐由一种救残助缺的措施演变成了一种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在其理论的引导下,“机制模式”逐渐完备,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保障模式。
三、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科学成就
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在其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理论主张,同时也取得了不少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税收作为再分配工具来实现社会保障的思路成为西方各国普遍公认的原则。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庇古针对货币收入在穷人与富人之间效用的不同,提出了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社会保障政策可以扩大一国“经济福利”的思想,由此他主张向高收入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对低收入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通过累进所得税原则和个人间收入转移支付制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劫富济贫”思想,这一做法直到今天仍被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实践所采用。
2.为通过国家干预来实现社会保障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历史学派的施·穆勒主张国家应举办社会保障,他把调节经济、维持公共设施、实施社会保障看成是政府行为,把举办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纳入到了政府行为的视野之中。新福利经济学又提出了“补偿原则论”,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会出现一方得利、一方受损的现象,因而国家应通过赋税政策来予以调节,从受益者那里取走一部分补偿受损者。补偿原则论为西方国家通过经济干预措施来实施社会保障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凯恩斯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主张国家必须对自由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他认为“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之间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为此他指出国家干预的方针是“国家必须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及其他办法,指导消费倾向”。
3.把社会保障作为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这一点在凯恩斯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凯恩斯的追随着在凯恩斯的思想体系框架中,论证了社会保障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均衡效应。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税收会增加,而由于失业率低社会保障支出会减少,由此会抑制个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过度增加。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税收将会减少,而失业率增加,保障支出将会增加,既维护了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又会刺激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增加,从而使经济走出萧条的境地。这样不仅发挥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功能,而且又发挥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调节功能,针对不同时期的经济运行态势,采取不同的社会保障收支方式,使社会保障收支成为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起到调节作用。
4.为社会保障的法制化提供了思想指导。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不仅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实施社会保障,而且还主张国家应通过立法来保证社会保险、孤寡救济、劳资合作等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各国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1572年英国开始征收“济贫税”,并于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83年颁布实施了《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实施了《工伤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在福利经济学理论的推动下,美国的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颁布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1935年制定了《社会保障法案》,使美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四、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启示与借鉴
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我们的基本立场和思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前提下,我们同时还应重视吸收和借鉴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科学成分。因此,深入研究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对我们的经济学研究有许多重要启示,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有重要的借鉴。
1.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启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同时在转型时期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予以说明,诸如收入分配不公、贫困现象和弱者的基本生活保障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从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演变中得到许由启示。
(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研究应拓宽视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不应只着眼于应用性研究,而且应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社会保障与微观资源配置、社会保障与宏观经济运行、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等;不应只着眼于单一、片面、狭隘的具体问题研究.还应当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相交叉的大视野中去探索社会保障问题,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经济增派、经济发展相联系,从而进一步深入探索社会保障建立中的各种本质关系、技术关系及其运行规律。
(2)要重视对市场经济稳定系统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研究不够,这是我们在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过程中的一大缺陷。市场经济从一般内涵上来看,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厂是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与此相适应市场经济系统宏观上可分为两大子系统:动力系统和稳定系统。资源配置问题属于动力系统,而社会保障则属于稳定系统的范畴。由于对市场经济内涵的研究不够,因而在理论上过分偏重对资源配置的研究,而忽视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在市场化改革的实践过程中,重视动力系统的建设,忽视了稳定系统的建设,因而今后要把公平与效率相联系,在理论上要重视社会公平诸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上要重视社会保障这一市场经济稳定系统的建设。
(3)建立广义的资源配置经济理论。传统的理论经济学是一种狭义的资源配置经济理论。其缺陷在于:一是以动力系统为中心,忽视稳定系统以及动力系统与稳定系统的关系研究。二是在资源配置方面,强调物质资源的配置,而忽视人力资源的配置。因而要变革传统理论经济学的体系,把社会保障理论纳入理论经济学的体系框架内,一方面构建市场经济的稳定系统,使动力系统与稳定系统相互动,进而把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拓宽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边界和范围,建立以广义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理论经济学范式。
(4)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经济学。从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而且对西方社会保障实践起着导向作用。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但从理论研究来看,过分注重政策的设计和论证,对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不够,研究不充分,从而导致了改革中的一些短视现象,因而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为指导,广泛吸收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中的科学成就,吸取中国经济思想史中有关社会保障的思想精华,在调查研究、吃透国情的基础上,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经济学,并以此来指导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
2.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借鉴意义
研究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而且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从中国现存的“二元社会结构”的状况出发,选择并建立“多元协调模式。在城市以“机制模式”为核心,以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突破口,建立城市社会保障模式;在农村以“补救模式”为核心,以养老保险、社会救济为突破口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消失,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向城市社会保障模式转化,并逐步实现统一。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的现收现付制,并逐步向半基金制和完全的基金制过渡。因为现收现付制当年收取当年发放,没有积累,对资本积累和总储蓄有负影响,会减少资本积累,有害于经济增长。而基金制则逐年积累,用时发放,会形成一定余额积累,促进资本积累和总储蓄的增加,从而会加快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运营模式要由以现收现付制和半积累制为内容的政府主管型模式向以积累制为内容的政府主导型模式转变。
(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化步伐,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运行纳入法制的轨道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化是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重要主张,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中的惯例,更是21世纪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一大趋势。而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实践迫切需要我们来健全社会保障法,以法律为依据调节社会保障实施中的各种关系,保证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与贯彻执行,以实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