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警惕跨国公司蚕食中国经济主导权
作者:章玉贵    发布:2004-08-02    阅读:2023次   
警惕跨国公司蚕食中国经济主导权
 
章玉贵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当外资愈来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依靠力量时,当外资日渐渗透到中国经济的每一根毛细血管时,这是中国经济的新生,还是危险的前兆?

  日渐扩大的外资版图

  如果说,10年前外资还只是国民经济的补充力量的话,那么今天它已升格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来自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中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8945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766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093亿美元。“九五”期间,外商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2.7%,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0.9%.在外资企业就业的中国员工达2300万人,占全国城镇职工人数的12%.在对外贸易方面,外资企业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去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已超过国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居于首位。专家测算,我国近年的GDP 增长率中,至少有2个百分点源于外资;尤其在沿海一些省(市),外资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去年天津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属于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占到一半左右,其中仅摩托罗拉一家就占去近1/10的份额,在某种程度上说,摩托罗拉的状态好坏直接关系到天津经济的兴衰,以致当传出摩托罗拉有可能搬离天津时,天津市领导赶快出面做摩托罗拉的工作,并许之以优厚条件,说服摩托罗拉继续留在天津,足见天津经济对摩托罗拉的依赖。

  随着外资对华投资的不断增多,外资企业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也节节攀升,其中不少已经处于垄断地位。特别是在汽车、信息通信、电子、感光材料、商业零售、饮食、日化、生物制药等重要经济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外资的渗透力已经非常绵密,国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企业几乎都有外资背景。外资实际上已经控制了中国汽车业的命脉。个别汽车企业虽然宣称对某型车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但其关键零部件仍仰赖国外的技术。在信息通信领域也存在类似情况,摩托罗拉、微软、英特尔、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等跨国巨头通过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以及兴建研发中心,既夺市场又抢人才,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它们在中国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至于感光材料行业,外资的垄断地位更是牢不可破。目前柯达胶卷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是乐凯的5倍,柯达无论是在市场份额、受欢迎程度和知名度上均远远超过乐凯,而且这种趋势极有可能持续下去。此外,在金融、零售、饮食、制药、日化、石化等领域,花旗、汇丰、沃尔玛、家乐福、麦当劳、可口可乐、达能、拜尔、罗氏、宝洁、联合利华、壳牌、巴斯夫等欧美列强近年来纷纷加大在中国的扩张步伐,进一步蚕食中国同行的领地。即使在一向被视为外资禁区的水务领域,中国企业的统治根基也已发生动摇,今年5月22日,法国威迪望集团经过艰苦的谈判终于在上海浦东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一举拿下浦东水务市场的半壁江山,其咄咄逼人之势已令长期高枕无忧的中资企业的老总夜不能寐。此外,在那些受到国家保护而暂时未开放或未全面开放的行业,外资一刻也没有放弃对中国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游说,以图挤进这些面积巨大、尚待开发的宝地。传媒大王默多克曾表示,他一生的最大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尽管由于中国政府对该领域的严格管制,默多克的努力一直没有取得多少进展;但他并未灰心丧气,频频派人访问中国,甚至亲自出马,终于在广东成功登陆,为全面进军中国市场作了战略性部署。

  在外资企业的“抢、逼、围”下,单兵作战能力本来就不强的本土企业纷纷退缩防守,很难组织起有效的进攻。不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拼杀中或者壮烈捐躯、或者举手投降委身于外资门下。甚至那些实力不俗,即便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国企业都不例外。去年3月,国内轮胎行业的龙头老大、世界排名第18的上海轮胎橡胶集团投靠法国米其林。从此轮胎这个长期被视为战略物资的行业主导权将转移到外方手中。虽然米其林“非常诚恳”地表示,合资后不会对中国轮胎制造业构成威胁,但稍微有点智商的中国人都知道被外方控股意味着什么。当然,在这场版图争夺战中,也有不少身子骨较硬的中国企业(如联想、海尔、华为等),在教练的恰当指挥下,通过自己的奋力拼搏,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越战越勇,初步具备了与跨国巨头相抗衡的实力。它们,是中国企业的脊梁。

  狼吃羊的艺术

  与实力强大、经验丰富的跨国巨头相比,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充其量是一群羊,只不过这群羊的成分比较复杂。有的身材矮小,但意志坚强;有的天生缺钙、弱不禁风;有的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有的意志薄弱、苟且偷生。而当狼与羊首次遭遇时,尽管秀色可餐,但狼还不能马上动手,一来羊的主人看得较紧,二来也因为自己尚未建立据点,以免“性急吃不了热豆腐”;不仅如此,此时的狼还要装得很谦和,最好将自己打扮成外婆的样子,不时拎点好吃的小东西过来,以塑造自己的亲善形象,博得羊对自己的好感。当然,偶尔也有少数狼禁不住诱惑,将整只羊生吞活剥,结果招致强烈反弹,几乎得不偿失。因此在经过一段普遍的“适应期”后,绝大多数狼终于入乡随俗,尽力将自己融合于羊群中,待时机成熟时再下口,而且越来越注意吃羊的艺术。

  让我们以米其林吞并上海轮胎橡胶集团为例来领略狼吃羊的艺术。

  作为欧洲最大的轮胎生产厂商,米其林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正值中国汽车业快速发展的时期。米其林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认定中国将是世界上增长最迅速的轮胎市场之一,遂于1989年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6年以后投资3000万美元在沈阳成立合资公司,米其林拥有90%的股权;第二年又追加9000万美元,一口气设立了3家合资公司,业务范围涵盖客车、卡车、轿车轮胎及零组件。经过此番布阵,米其林初步确立了在中国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但米其林深知,要夺得中国市场的主导权,必须摆平国内头号轮胎生产厂商——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如果捉得这条大鱼,不仅可以胸怀中国,更能在亚太地区抢得先机。但上海轮胎也非等闲之辈,它长期以来一直雄居中国轮胎企业产量之首,产品1/3供出口,旗下的“回力”、“双钱”均是拥有几十年历史的知名品牌,可以说是一只“肥羊”。虽然加入WTO 以后要受到一定的冲击,但还不至于没饭吃。用原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公司董事长范宪的话来说,上轮即使不合资,生存下去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轮胎长期以来被视为战略物资,国家对该领域的合资一直比较审慎,尤其对子午胎更是强调不能由外商控股。在这种情况下,米其林要吃掉上轮决非易事。

  但是老辣的米其林在摸清了上轮的底细之后,随即展开一系列的战术动作:它首先与上海市政府搞好关系,陈述与中方合资后的市场和利润前景,表示将全力支持中国轮胎业的发展并对中国进行长期投资。同时游说法国政府,促使时任上海市长徐匡迪1999年访问法国时与法方初步达成在轮胎领域合资的意向。从而为米其林登陆上海创造了相当有利的外围环境。第二年4月,米其林与上轮就合资问题正式展开谈判,在谈判中,米其林的底牌是控股,并且只要上轮与子午胎生产相关联的设备、技术与品牌,至于国际市场业已淘汰的斜胶胎生产线则留给中方。当然,米其林也预估,在实力不俗且背负一定民族感情与舆论压力的中方面前,若要硬生生地把这些条件扔过去,双方恐怕很难找到谈判的基点。果不其然,起先上轮与上海市政府根本不接受米其林提出的条件,尤其不能容忍“回力”这个经营几十年的品牌被对方吃掉,双方几乎谈不下去。于是米其林决定先给甜头,再得大利,在底线范围内尽量满足上海方面开出的条件。经过多次的讨价还价之后,双方终于在2000年7月19日签署了合资意向书,并于去年3月24日正式启动合资项目。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在新成立的合资公司中,米其林占70%的股份,上轮占30%.主要生产轿车与轻卡子午线轮胎,同时继续生产“回力”牌轮胎。米其林承诺向合资公司及上轮提供最先进的技术,同时吃进上轮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钢绳厂。另一方面,米其林同意无条件留用中方全部职工,并且答应上轮在“回力”品牌的产量低于合资公司总产量60%时可以启动自己的生产线。此外在技术与管理培训方面米其林也愿意向中方提供大力支持。

  从双方达成的上述协议来看,上轮方面可谓获益良多。不仅保住了品牌,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职工的利益。用合资公司副总裁范宪的话说,达到了预期目的。而米其林好象让步过多,似乎有点得不偿失。其实这正是米其林的高明之处,虽然在合资过程中中方保留了相当的权益,但由于在合资公司中,米其林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就决定了公司生产的所有品牌的产品均属于米其林的,“回力”实际上是在米其林围成的圈子里游泳。另一方面,米其林通过一定程度的让利,不仅为自己顺利控股铺平了道路,打消了中方的疑虑,同时还可以达到收买人心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而经过此次“软杀伤”,上轮恐怕不但失去了挑战米其林的欲望,大概也彻底失去了抗衡米其林的实力了。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随着一只又一只“肥羊”被吞食,原本就笼罩在中资企业头上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又明显加剧了,特别是心理上的压力愈发沉重。目前在汽车行业弥漫着一股外资不可战胜论,即使是那些在国家保护政策下赚得盆满钵满的大企业,宁可花费巨资引进相对落后的国外生产线,也不愿把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般中小汽车企业,更是各抱外资企业的大腿,以求分得一杯羹。至于日化行业,在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被宝洁、联合利华收归囊中之后,余下的中国企业大有失去抵抗外资的勇气之势。类似“争取死在最后一个”的悲壮声音日渐微弱。而且这种情形正在向其他行业蔓延。

  中国会成为第二个巴西吗?

  作为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巴西虽然建立了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但它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巴西经济是在没收外国资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种种原因,国有化很不彻底,所以经济发展一直严重依附外国资本。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外资的大量涌入,外资已经形成了一股非常庞大的势力,并基本上控制了巴西的经济。目前,巴西的汽车、信息、机械、电信、食品、医药、家电等行业已被外资控制。而这些行业的产值差不多占巴西经济总产值的一半。在巴西的前100家大公司中,属于外资的就有一半。此外,在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领域,外资也在加紧争夺主导权,巴西15家大银行中,已有6家是外资银行。可以说,在政治上,巴西虽然是一个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区性大国;但在经济上,巴西则是一个依靠外资输血方能生存的巨婴,是跨国公司攫取巨额利润的天堂。所谓南美经济最发达国家的头衔并不能给巴西人带来多少自豪感,事实上,巴西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有时尚不及人口只有200多万的新加坡。巴西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认为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则巴西不仅在经济上要看外国人的脸色行事,政治上的独立与国家主权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尽管外资的力量还没有强大到全面控制国民经济的地步,但在某些关键领域已经把持了发言权,而且得势不饶人,进一步挤压中资企业的生存空间。可以说,在这些领域中资企业要夺回发言权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这种此消彼长之势在将日趋明显。如果我们在这方面缺乏清醒的认识,不及早采取相应对策。则在难以抗拒的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将无法拥有与发达国家平等对话的机会,在经济上将越来越受制于人,出现“巴西现象”并非完全不可能。

  外资政策亟须调整

  所以,面对日益激烈的版图争夺战,我们应该及早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子选手,将经济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在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定位上,国内不少人(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极力鼓吹中国应充分利用市场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外资,将中国打造成为全球加工厂。而不必发展那些耗时费力且有一定风险的高技术;至于民族工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是过去式,再无多少扶持和发展的必要。一些地方的领导人在尝到外资带来的税收、就业和出口等“甜头”以后,渐渐对表现不佳的中资企业失去兴趣,而把发展本地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外资身上,以至于经济工作的中心围绕着外资转。

  笔者认为,从工具性价值的角度来看,中国大力引进外资无可厚非,大量中国企业充当跨国公司的下游组装厂也是当前的国际技术分工格局下的必然结果;但如果忽视了外资的经济负效应和挤出效应而对外资“寄予厚望”,以至于“心为洋役”,则我们迟早会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众所周知,决定一国经济竞争力的要素主要是经济制度、人才、技术与管理。而这些靠外资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尽管有时出于某种考虑,外资企业会向中资企业转让一些技术,但它是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转让给中国同行的,因为没有几家外资企业愿意将中国企业培养成为其强劲的竞争对手。日本的企业曾公开宣称,其一流产品输欧美,二流产品留国内,三流产品去中国;事实上,从近来频频发生的日货质量问题便可窥视一斑。至于部分欧美企业,在技术转让方面要稍微慷慨些,但也会留一手甚至两手,如通用汽车当初为了进入中国市场,承诺将最先进的技术转让给上汽,但在实际运作中则是另外一回事。时至今日,上汽不仅没有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反而在技术上对外方的依赖更大了。所以,指望通过合资就能受让人家花费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才掌握的核心技术实在有点一厢情愿。而中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决不是制造业强国,更非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工厂。而国家从外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也差不多被外资企业所享有的“超国民待遇”所抵消。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有为母国国家利益服务的一面,不管它乔装得多么逼真。很难想象,一旦中美交恶,波音、英特尔因为担心失去中国市场而走向美国政府的对立面。

  一位饱尝仰人鼻息之苦的国企老总曾发人深省地感慨:掌握一项关键技术远比引进一亿美元的外资来得重要!他提醒那些热衷于合资的中国企业老总不要轻易丢掉独立自主,合资只是一个过程,而非目的。是的,外资永远只是外资,中国在经济上的强大是不能靠外资来支撑的,尽管它能够对中国经济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中资企业虽然暂时还比较弱小,还很不成熟,但它始终是中国经济的根本,它在国计民生和关键时刻所起的作用是外资企业无法代替的。事实上,正因为有了乐凯的孤军奋战,才使得柯达和富士不能随意提高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价格;而联想、海尔、华为、大唐、中兴的傲然挺立,也使得惠普、IBM 、伊莱克斯、阿尔卡特、高通等跨国巨头无法在中国市场上为所欲为;同样,有了中国银行、中国电信、中国石油、长城工业总公司、宝钢等重量级中资企业作支撑,我们才有了与发达国家较量的资本。

  当然,这决不是说我们要拒绝外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放已是大势所趋,盲目拒绝外资只会使我们更落后,我们要做的是适当调整外资政策,尽快取消外资企业享有的超国民待遇,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使之朝着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与竞争力,加速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