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比较优势、发展瓶颈与香港经济的复兴
作者:章玉贵    发布:2004-07-26    阅读:2603次   
 
比较优势、发展瓶颈与香港经济的复兴
 
章 玉 贵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200083)
 
      香港经济近年来处于低谷,如何振兴香港经济,重塑香港竞争优势不仅是特区政府和全体港人的关注焦点,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期待。本人着重探讨了香港经济的比较优势以及面临的发展瓶颈,指出香港应该善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克服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重振香港经济。
      香港经济在度过一波三折的2003年之后,已步入复苏轨道,原来看淡香港经济前景的国际金融机构近来纷纷调高对香港的经济预期,并预料香港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机遇。
 但透过香港经济近来的复苏轨迹,无人能够否认中央在推动香港经济复苏过程中的良苦用心,亦无人不担心若香港自身不策马扬鞭,光靠中央政府“送大礼”,香港经济的春天能够持续多久?
 因此,我们在讨论香港经济的复兴之计时,既要看重香港多年来积累的比较优势,更应冷静思考制约香港经济长期增长的约束条件;唯有如此,才能镜鉴往昔教训,求解复兴之道。
 
比较优势犹存
      制度优势乃香港王牌  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全球最自由的市场经济体”的制度优势。花旗环球金融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香港的优势主要是制度上的,香港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市场机制、健全的法律体系、完全开放的资本市场。这使她在将来很长的时期内,都将在金融、法律、贸易、运输等领域保持亚洲经济中心的地位。
   的确,香港多年来形成的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制度是其傲视周边的重要资本,也是内地一些雄心勃勃的城市最难以超越香港的地方。以金融制度来说,香港至少领先上海一、二十年,因此,尽管上海胃口很大,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且一些在港的金融机构近年来也纷纷北移上海,造成港人紧张。但如果仔细观察这些金融机构在沪的生存情况,就会发现它们离港来沪多半是一种赶集行为,上海尚显稚嫩的金融制度以及其他诸多约束条件使绝大多数金融机构无法像在香港那样施展拳脚,上海在硬件上的欣欣向荣是无法弥补其在软件上的巨大差距的。可以预见未来十年内上海是不大可能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
      另一方面,香港有效、公平、透明的法律制度也是内地及周边地区难以比拟的。香港崇尚法治精神,享有司法独立,政府廉洁负责,公职人员秉政无私,从而不仅保证了公平竞争,而且使产权得到了有效保护,人们也因此形成了对商业信誉的普遍遵守。不要忽视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东西,它其实是香港难得的优势,也是近年来有点心高气傲的珠三角最为缺乏的。而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必将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迅速发展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由于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滞后,使得今日珠三角的投资环境再难有大的改进,以至出现了现有外资企业外迁的现象。 
      营商优势周边无人能敌  香港是亚洲营商之都,这一点即使是曾经质疑香港的《财富》也不得不承认。尽管近年来香港由于要素成本过高增加了跨国企业在香港的运营成本,加上贸易的相对弱化与投资的外流以及上海等地的崛起使得香港的营商优势有所削弱。但从总体来看,香港的营商优势周边仍无人能敌。目前,上海的营商环境与香港还不在一个层次上,香港国际化的市场网络、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在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市场推广及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优势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将继续保持下去。所以,尽管最近几年不时有跨国公司将其地区总部从香港移至上海,但过去两年欧美和日本的公司在香港成立的办事处或地区总部仍大幅增长了三成以上的。在这些外资企业看来,香港拥有的诸多服务优势可以协助他们减低在内地经营的风险,香港仍不失为他们在中国内地从事投资与贸易的最佳风险管理基地。而在大陆已有大量投资的台商同样十分看重香港的营商优势,近年来,不少台商在台湾已经没有业务了,生产基地基本上都搬到珠三角或长三角,但在香港却设有办事处,在美国有推广业务,说明香港的地位仍是不可替代的。至于蓬勃发展的内地企业更是把香港作为国际化经营的桥头堡而纷纷拓展在港的业务。
      区位优势短期内难以撼动   香港背靠祖国大陆,是亚太航运枢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周边能对香港的区位优势构成挑战的只有新加坡和上海。但前者没有腹地,又离中国大陆市场较远,在区位竞争中只好屈居香港之后;倒是咄咄逼人的上海对香港的区位优势构成了真正的威胁,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又是内地南北交通的要冲,而且近年来大力强化航运中心建设,经济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长远来看必将前途无量。不过上海的不少软硬件发育尚不成熟,潜在的区位优势短期内难以完全发挥,即使将来发育成熟了上海也不可能覆盖香港的区位优势,因为上海触角再长也伸不到东南亚,所以长远来看香港和上海在区位竞争中极有可能是一种互补关系。
发展瓶颈难除
      香港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近年来经济持续低迷,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了而香港未能采取相应对策,亦不能笼统地说香港国际竞争力衰落的症结是香港的价格体系已经严重僵化,相对价格体系无法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也不能认为联系汇率是罪魁祸首,更不能把责任全推到特区政府身上。实际上,对香港这样的特殊经济体来说,由于本身存在难以逾越的瓶颈,因此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走向低谷是难以避免的。
      香港经济先天不足  香港经济属于迷你型的岛屿经济,尽管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已相当发达,但它缺乏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一般应该具有的市场空间和生产资源条件,因而始终摆脱不了对外部市场和资源的依赖,这就决定了香港经济的脆弱性和风险性。应该肯定,过去100多年中港人凭借自己的吃苦耐劳与创造精神,以及基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适时采取的经济发展策略将香港建成世界级的大都市,并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由于香港经济与生俱来的弱点,使之只有在不断调整中才能保持经济的竞争力,而经济的调整往往具有滞后性,在外部经济出现波动的情况下香港经济就无法独善其身了。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独立经济体的香港来说,它本身并没有腹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所得的提高,劳动力成本必然上升。因而香港要维持经济竞争力必须把一些产业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地方如内地,但产业的专业主要是资本的转移,本港的劳动力却没有转移,因而产业北移尽管使香港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的传统优势得以延续,但受惠的主要是内地和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港商,香港的产业工人却必须面对重新就业的挑战,而要解决这些产业工人的就业和生活,扩大生产性投资是十分必要的,但以香港的资源条件进行生产性投资又是非常之难,这是没有腹地的海岛型经济的共同弱点。
      经济过于倚重服务业   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是离不开工业基础作支撑的。新加坡在这方面就比香港有远见,滴油不产的新加坡硬是建成了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电子工业实力也跻身世界前列,近年来又大力发展生物科技和医药产业,并取得了不俗成绩,从而增强了新加坡的经济竞争力和抗波动能力。而香港经济经过几次转型后经济结构尽管与发达国家相似,服务业非常发达,在GDP中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但香港又与发达国家不同,如美国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尽管高达七成以上,泡沫很多,但美国的工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再加上美国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特殊地位,使得美国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崩溃。
      香港就不一样了,它的产业过度集中于综合服务性行业,如金融、地产、航运、商贸、旅游等,如今服务业在香港经济中的比重已经接近九成,这实际上是香港经济畸形的标志。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表明,如果没有第二产业,靠服务业来支撑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根本抵御不了经济动荡的剧烈冲击。而经过SARS役灾,香港产业结构欠缺高科技制造业的弱点又一次暴露无遗。而SARS恐怕还不是最糟糕的冲击,如果出现更坏的事件,则香港经济就更加难以收拾了。可以说,只要香港的经济结构不改变,只要香港没有建立起以新兴科技为支撑的能够发挥支柱作用的新工业,香港就要长期过提心吊胆的日子。
      科技薄弱制约产业升级  香港何尝不想实现产业升级,但它实在是有心无力,它从经济起飞时起就欠缺纽约和东京那样的技术环境。纽约和东京之所以成为世界超级城市,其背后是有全美国和全日本的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为支撑的(当然也离不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技术和人才流动),而香港尽管受益于美日欧产业结构的转移,但其本身并未建立起高端的技术储备,这就使它始终无法摆脱对外来技术的依赖,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就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了。
当然,这决不是说香港天生就难以拥有先进科技,天生就难以发展高科技产业,看看今天韩国在高科技产业的成就,香港是否有值得反思之处呢?
      长期以来,韩国不仅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也重视对科技的投入,相关的配套措施也很到位,因而大大促进了科技竞争力的提高,时至今日韩国在不少技术领域均进入世界先进行业,这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今天是非常重要的。
      反观香港,尽管在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方面已是八段高手,但在技术开发与创新领域则停留在初级阶段。香港不仅缺乏明晰可行的科技发展战略,不仅缺乏对科技发展的经费与政策支持,而且缺乏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香港的年轻人成长于香港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亚太金融和贸易中心的阶段,普遍追求高薪、梦想迅速致富。高等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大都选择会计师、银行家、房地产商、大公司的经理人员及政府公务员等职业,只有少数人对科技感兴趣,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香港虽然拥有大量企业家,但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企业家不多。香港风险资本的发展也相对滞后。此外,由于人口政策的限制,内地的高科技专才无法大量输入到香港。所有这些使得香港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韩国、台湾,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产业结构自然难以升级。
香港经济的复兴之路
      复兴香港经济,既是特区政府的施政目标,也是600余万港人的关注焦点,亦是13亿中国人的热切期盼。应该说,在中央政府全力挺港等一系列实质性的利好措施的推动之下,香港经济已经度过了最为困难的时期,正在搭上复兴的列车。因此香港特区政府应尽快根据香港的特点及时代需要,研究解决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框架问题,并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制定中长期的战略目标,解决好香港经济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定位问题。
而综合考虑内地和香港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香港的重新定位至少应当包括:强化高效率的中介地位;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与内地经济的融合;通过自身中介地位的强化和与内地经济的融合,推进香港经济向高增值中介服务和高科技化方向的第三次飞跃。
      当然,由于香港的经济衰退是过去长期积累的矛盾的总爆发,为了避免目前的复苏成为稍瞬即逝的“小阳春”,香港在制定经济复兴对策时,既要解决表面问题,更要有治本之道,即在冷静思考制约香港经济长期增长的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重塑香港的竞争优势。
      善用优势,再造竞争力  这是固本之道。如前所述,香港的经济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香港拥有的这些比较优势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香港必须有十二分的紧迫感,必须整合自己的竞争优势,深挖内部潜力,坚决捍卫自己在金融和商贸等领域的现有地位,再造竞争力。
当然,从亚太地区的经济竞争形势来看,香港还是有一些有利条件可以充分利用的,一是东京、新加坡等竞争对手同样受到经济低迷的困扰,而上海等内地城市尽管有点咄咄逼人,但毕竟羽翼未丰,短期内不会对香港构成太大的威胁。因此,香港必须利用这个“时间差”,抓紧时间对金融、贸易、商业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进行充实提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服务优势,扩大辐射面,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同时在商贸和物流方面也争取有所突破,最终成为亚太区最重要的服务中心。
      背靠内地,胸怀国际  背靠内地是香港难得的区位优势,也是新加坡等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尽管新加坡很早就在苏州建立了工业园区。在某种意义上讲,内地是香港经济能否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从内地拥有的资源和市场条件以及拥有的经济成长空间来看,至少在未来20年内它都将保持5%乃至更高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其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是任何经济体都难以抗拒的,台湾如果一味抗拒“三通”必将自毁前程,而香港因为近水楼台,加上产业的大面积北移使得香港与内地的经济日趋一体化,这是香港经济重获竞争力的前提之一。
       目前,香港正面临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作为内地与香港经济关系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的CEPA的实施,标志着香港和内地在经济制度或规章上开始朝着一体化方向前进。
但现在有人担心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香港会不会失去它的国际性进而沦为中国的一个普通经济城市。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香港在中国经济中的角色不会因为与内地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而发生改变,因为香港经济的三大优势即成熟的市场制度、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以及在世界服务业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优越地位没有变。
   而从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香港和内地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都将是有高低之分的,这就决定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济关系不是同质竞争,而是优势互补的。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认为,在高端服务上面内地与香港还有很大差距,香港在高端服务方面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而且香港完善的法律体系、自由开放的经济制度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香港还有10-15年的差距。所以香港需要向更加高附加值的服务业调整。
另一方面,香港发展的是现代化服务产业,如贸易、金融、法律、管理咨询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客户与市场。香港地方很小,市场有限,它一定要有内地市场做支撑。香港要成为东方的曼哈顿,就要有像美国大陆那样大的腹地。这与香港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并不排斥,是相辅相成的,但并不影响香港国际化都市的定位。
因此只要内地与香港加强协调,发挥各自的优势,那么内地极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将结合香港在供应链管理、国际联系以及金融和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而且可以增强香港的服务中心地位,从而实现共同繁荣。
       当然,背靠内地并不意味着香港要依靠内地,香港毕竟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独立经济体,内地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只是香港扮演的重要角色之一,与内地经贸关系的更紧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强化这种角色,并不是要剥夺香港经济固有的独立性与国际性。因为香港如果失去了它的独立性与国际性,其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必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香港保持经济的独立性与国际性也有利于培养港人的危机意识,增强本港的竞争力,因为对海岛型经济体来说失去了危机意识就意味着衰落。这方面新加坡的做法值得学习,新加坡政府经常提醒国民国家面临或者即将面临的危机,并吁请国民树立自立与自强精神,政府和企业更是未雨绸缪,千方百计地谋求在区内外经济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从而锻炼和提高了经济竞争力。香港在这方面应该以新加坡为榜样。
       技术创新,锻造新产业  这是香港最难走的一条道路,却是从根本上打造香港经济持续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从财政司司长唐英年日前的表态来看,发展高增值、高创意和高科技产业应该是特区政府着手开展的重要工作。不过香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寻找产业突破口。有学者建议香港应仿效瑞士,积极发展精尖的龙头行业,积累优势,如香港应在有一定技术积累的生物科技、中西药结合、创意工业等领域加大投入,争取早日形成龙头产业。不过客观看来,香港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积累根本称不上雄厚,原创性研究也不多,而且欧美和日本等国已在这些行业构筑了一道厚厚的壁垒,这就大大限制了香港的发展空间。
      当然,香港也不必迷茫,关键是要采取行动。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尽快出台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要在检讨现行人口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海内外高科技人才的延揽力度,吸引他们来港创立高科技企业。
另一方面,香港还可以运用自己在资本和市场推广方面的优势,结合内地在高科技领域的人才储备与研发实力,共同开发最新科技,并将其快速产业化。因为内地在微电子、纳米技术、生命科学、电脑芯片等众多领域都有相当的研发实力,每年诞生的新技术数以千计,但内地的科研单位因为欠缺资金和市场推广经验,产、学、研相互脱节,导致科研成果产业化率较低,不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要么躺在实验室里不动,要么经由其他途径流失,实在可惜。所以如果能把两地优势结合起来,当能做到双赢。
      当然,由于核心科技的相对封闭性以及其他一些障碍,香港要借内地的科技实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说易行难,这就需要发挥特区政府的作用,事实上从CEPA的诞生过程来看,特区政府是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的,况且中央早已把全力支持香港经济的复苏作为既定方针,对推动两地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应该会持非常积极的态度。所以,只要香港拿出可行的合作方案,相信内地有关方面是不会不买账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振兴香港经济,政府固然责无旁贷,工商界亦要勉力而为,但同样离不开全体600万港人的共同努力。不妨看看韩国人在国家经济面临困难时的表现,相信会对我们有所启发。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经济濒临崩溃,政府面临巨大压力,但国民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协力同心,自发配合政府的纾困措施,表现出了十分可贵的国民精神,韩国经济也因此获得了新生。今天,港人承受着通货紧缩、失业乃至破产的痛苦,信心也降到几十年来的最低点。但越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越不能失去信心,但从目前来看,港人的信心恢复是个问题,香港澳大利亚商会主席阿兰·约翰逊在谈到港人对经济困境应抱有的态度时,意味深长地指出,他在新加坡发现,该国经济要比香港糟糕许多,而且新加坡不像香港那样拥有腹地,但新加坡人对未来前景非常乐观。因此,港人应该看到香港的经济发展前景,不应一时的经济困难而怨天尤人,相信在特区政府的带领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通过全体港人的不懈努力,香港经济必将走上复兴大道。
 
   本文原载香港《战国策商业月刊》20044月号及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