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世界工厂不足喜 世界办公室才值钱
作者:章玉贵    发布:2004-07-20    阅读:2055次   
世界工厂不足喜  世界办公室才值钱
       ——中国离世界经济强国似近还远
 
 
   作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超级新贵,中国的分量与影响正以不可阻挡之势窜升,并被广泛认为极有可能在可预见的将来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但是透过对中国真实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并不能掩盖其与一流世界经济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短期内还难以摆脱“转包大国”、“加工大国”的形象。所以,中国在到达辉煌彼岸之前,还须苦心智、劳心骨,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还应做好理性应对不断出现的非理性批评乃至基于既有经济秩序而生的诸多压力和干扰的各项准备。
 
谜一样的中国经济实力
 
      关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国内外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导致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评价结果大相径庭。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以购买力平价来测算,结果认为中国已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而中国官方在进行国际比较时通常是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来测算中国的经济实力,根据这种测算方法2003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约为141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六,排在中国前面的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其中与排在首位的美国的差距最大,大约只相当于对方的八分之一,与排在次席的日本的经济总量差距有所缩小,但仍高达30000亿美元,即使与排在第三的德国的差距亦有6000亿美元之多,不过与排在第四、第五的英法两国的差距则很小,约在500亿至1000亿美元之间。因此,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依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态势,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越过英国,进而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
      此外还有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不能简单地以购买力平价法或汇率法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实力,因为前者高估后者低估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应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再考虑其他因素从而得出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德国相当的结论。
这个在国际经济界看起来也算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其实正好说明中国经济还没有真正融入世界。因为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里,对其经济实力的评估是非常简单的,例如英法等国的经济总量无论采用何种测算方法均无大的变化。而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如果用一个人的衣着来形容大概是上身穿西装、打领带下身穿牛仔裤,而脚上还穿着棉布鞋,大部分是洋化了或者说国际化了,而关键部位依然保留着中国特色,所以一般很难对他进行纯粹的判断。推及到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衡量上亦就不能简单地套用公式。甚至可以说至今尚没有一种评估体系可以精确地测出中国真实的经济实力。
      可见要考察中国真实的经济实力着实不易,而在没有一个客观、精确的评估体系诞生以前,国人不必太在意国际组织、国外研究机构或传媒对中国经济实力所作的夸大或贬低的评价,倒是可以关心他们有时对中国经济问题所作的相对客观的分析,例如《经济学人》、《商业周刊》以及《远东经济评论》等报刊就偶尔在这方面有精彩评论与中肯分析,值得镜鉴。
 
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地位
 
      毫无疑问,当今世界的经济话语权仍然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把持,特别是美国,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并以超强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在包括经济事务在内的国际事务中几乎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当然由于其开罪太多目前正受到各种非对称势力的抵抗,但人们都知道仅凭几只蚊子是很难咬死一头大象的,所以在可预知的未来美国都将维持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而欧盟和日本在根本利益上与美国是没有太多冲突的,但在具体利益上经常会有摩擦。例如欧盟认为在经济实力上已与美国不相上下,应该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国际作用,尤其是美国一贯的霸道让法德这两个欧盟核心国很看不惯,有时甚至到了硬着头皮与美国拍桌子的地步,但由于内部不是铁板一块而单体又不具备与美国单挑的实力使得无论是法国还是德国最后都无法抗拒美国的意志。而一向喜欢打小算盘的日本尽管外汇储备越来越多,但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赢得的尊重却越来越少。而且日本应该知道,在美国的印钞机面前,你那区区数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又有多少发言权呢?
      至于近年来人气急升的中国,尽管经常被人唱赞美诗,而且近年来的国际经济地位确实大幅上扬,在亚洲甚至开始取代日本而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但中国经济还远没有强大到可以动摇发达国家传统势力范围的地步。在经济学家看来,中国尽管拥有十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对外贸易总额直逼德、日等国,但中国仍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每年创造的一万余亿美元的GDP中真正属于由有竞争力的高科技行业创造的不到八分之一,而且绝大多数又是由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创造的。在绝大多数经济领域,中国不仅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即使与本地区业也褪色的经济领袖——日本的差距也十分巨大,如在经济总量上中国只相当于日本的30%,人均收入更是只有日本的2.7%!以具体的行业——汽车来说,中国尽管已是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汽车年产量约为日本的三分之一,并把法国、英国、韩国等传统汽车大国都抛在省后,但中日两国在汽车领域的差拒绝非产量差距那样简单,毫无疑问,日本已是世界顶级汽车强国,而中国则完全不同,如果以品牌、技术来衡量,中国每年生产的400万辆汽车中,真正属于中国的大约只有十分之一,全国五花八门的汽车企业绝大多数都是美、欧、日等汽车巨头的下游组装厂。如果说中国对世界汽车行业有什么贡献的话,那么中国确确实实为世界汽车巨头提供了一个利润极为丰厚的装配车间。所以尽管中国被人称为“世界工厂”,但这个“世界工厂”实质上只是接受坐在“世界办公室”里的发达国家CEO指挥与控制的“世界加工厂”。所以高盛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仅是亚洲而非全球的重要角色。即使对未来20年中国GDP及贸易增长进行最乐观的估计,假设中国经济增速两倍于发达国家,贸易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占世界贸易及GDP份额将达到目前的两倍。但以当前价格计算,届时中国的经济实力仍不及日本,也不到美、欧的1/2。中国依然只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地区级重量角色,依然谈不上世界经济强国。
 
世界经济强国的六大标准
 
      所以尽管美国有人把中国的崛起看作比苏联的解体更为重要,并绘声绘色地说中国即将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诸领域对美国可能发起巨大挑战,但理性的中国人深知这其实只是一些患了“敌人饥渴症”的美国反华势力的论调。诚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已今非昔比,国际影响也与日俱增,但若以世界经济强国的标准来衡量,差距就出来了。
关于世界经济强国的标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很多,有的还以实证方法列出了经济强国指数。笔者认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低于4% 
      一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前提首先必须是世界经济大国,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即使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再强也不能称之为世界经济强国,例如卢森堡的国际竞争力长期位列世界前五名,人均国民收入也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它只是一个弹丸小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本谈不上什么世界经济强国。所以经济规模尽管不是世界经济强国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一般认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入门”条件之一是一国的经济总量至少应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4%。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目前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32%,日本为14%,德国为6%,英国为4.5%,法国为4.1%,中国约为3.9%,已经非常接近于4%的最低门槛了。应该说,只要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仍能保持7%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则不仅能够很快跨越世界经济强国的最低门槛,而且可望超越法国和英国而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
      二是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大于60%
      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增长空间巨大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非难事,但大并不等于强。同样经济增长速度快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还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看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所起作用的大小。例如美国由于经济规模很大,要实现高增长已非常困难,一般能取得3%获4%的年增长率就很不错了,相比中国7%以上的年增长率显然低得多,但美国经济增长的质量非常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而中国的高经济增长多半是靠政府的公共投资以及外资拉动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较低,大约为40%,只有上海、北京、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将近50%,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还不到30%。可以说,科技落后是制约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大瓶颈,中国在少数科技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不能掩盖我们在整体上仍属于技术引进国和模仿国的事实,我们在科研体制以及对科研的投入方面与美国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科学家、工程师的数量总量已经超过美国,但我们的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到美国的10%,我们的专利技术也只有美国的10%。美国已经牢牢占据了主导经济发展的科技制高点,留待中国追赶的路依然很长。
      三是拥有一大批世界级企业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其实就是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尤其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从当今世界的情况来看,凡是经济强国,必然拥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如果以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作为衡量世界级企业的标准,我们可以发现美、日以及德、英、法、意等世界经济强国所拥有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与该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几乎一致。尤其是美国,不仅拥有的世界级跨国公司数量最多,而且整体竞争力举世无匹,今天的微软、英特尔以及洛克希德·马丁,其主要竞争对手并不是来自国外,而是来自国内,因为在国外已没有与之分庭抗礼的竞争对手。国外的企业在羡慕之余只能感叹自己的实力太弱。
      再来看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目前拥有的世界500强企业只有12家,不及美国和日本的零头,而且这12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竞争力普遍不强,只是从规模上已迈入世界级企业的门槛,若以品牌、技术、管理、盈利水平等综合指标来衡量则与世界级跨国公司尚有巨大差距。例如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尽管已是世界500强企业,从规模上看完全称得上是世界级银行,但在花旗和汇丰等超级银行眼里,中行和建行只是一个浑身是病且须依赖国家信用和政府输血的庞然大物,短期内尚无法挑战他们在世界银行业的领袖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讲,中行和建行通过改制和革新成长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银行之日,大概也就是中国迈入世界经济强国之时。
      四是拥有具国际影响力的可自由兑换的货币
    这也是衡量世界经济强国的一个重要指标。一国货币若无法自由兑换,很难谈得上国际影响,即使可自由兑换还要看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因为货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国经济实力的象征。美元在世界上的至高无上地位既有历史的因素,更是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分不开的。可以说,美元和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是相辅相成的,今天美国可以不顾数以万亿美元的国债以及每年数千亿美元的外贸逆差而挥金如土,靠的就是美元的特殊地位。而美国为了维护美元的特殊地位,除了动用经济和政治手段之外,更不惜使用武力。事实上我们通过亚洲金融危机背后的国际角力以及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动因就可看出美国打压竞争对手所用手段之阴险与毒辣。
      当然,尽管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一家独大,但也没有强大达到可以垄断一切的地步。欧元、日元虽然难以与美元相提并论,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货币,即使是日薄西山的英镑,在国际货币俱乐部中依然有其一席之地。
      相比之下,中国的人民币尽管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快速增长而越来越引人注目,并在港澳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溢出效应日益显著;但人民币目前尚不能自由兑换,而且根据中国的情况,五年之内都不一定能够实现自由兑换,因此只能说人民币具有潜在的国际影响。而且根据目前的国际经济格局,中国的人民币要挤进主要有少数发达国际控制的国际货币俱乐部,并发挥世界性影响,在短期内根本不可能。
      五是在制定世界经济规则中拥有较强的发言权   
      国际社会从来都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不平等社会。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就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制定和把持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受到这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剥削。尽管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一直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进行不懈的斗争,并在局部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在其势力范围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易守难攻,而南北经济力量对比又极为悬殊,使得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几乎没有发生改变。不仅如此,在新的世界经济规则制定过程中仍然延续旧的游戏规则,仍然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即使是作为世界第六经济大国且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也只是获得了局部参与讨论的机会,鲜有表决权。
      所以有人曾这样形象地描绘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处境:当意气风发的中国代表夹着公文包大踏步走进会场准备开会时,发现原来其他代表早已占满了位置,于是中国代表又只好走到门外等到里面的人出来后再进去。
      六是在地区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这也是世界经济强国的一个重要表征。如在美洲经济事务中,美国绝对是一言九鼎;而欧洲的经济话语权则基本上为德、法、英、意四大国所把持;在亚洲日本一向以老大自居,很少看得起亚洲其他国家,“脱亚入欧”就是日本狂傲心理的最好写照。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蒸蒸日上,加上中国一贯奉行平等互利的对外经济交往原则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所展现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使得中国近年来在亚洲经济事务中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事实上,无论是在东盟“10+3”会议上,还是在亚欧首脑会议上,乃至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的地位一年比一年重要,而日本的地位似乎逐年滑落,以至部分日本媒体惊呼中国已经取代日本而成为亚洲经济领袖。
      当然,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与影响力,要充当亚洲经济领袖还为时尚早。首先是日本的亚洲经济老大地位难以逾越,日本只是由于十年来经济的持续低迷导致其气势不振,但实质经济地位并未下滑,况且一向戒心十足的日本肯定会竭力维护其亚洲经济龙头地位的;其次是韩国和东盟短期内难以认同中国的领袖地位。韩国和东盟尽管在经济规模上要小于中国,但在经济竞争力方面却不弱于中国,甚至在某些方面要大幅领先,加上东亚国家之间尚未建立起稳定的互信体系,因此中国必须在发展自身经济的同时注重区内的经济交流和协作,持续展现作为区域经济大国的负责任形象,才能赢得周边国家的信任与尊重,进而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强国之路必多坎坷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中国显然还不是世界经济强国,只是部分具备了世界经济强国的特征。但考虑到中国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巨大的增长空间以及面临的各种有利条件,预计中国在未来10到15年内将有可能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
但是正像攀登珠穆朗玛峰要防止雪崩一样,中国在迈向世界经济强国俱乐部的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路途的艰险。事实上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持续不振,亚洲四小龙经济所遭受的重创以及强大的欧元的跌荡起伏,似乎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腾飞之路注定是不会一帆风顺的。
      其实,从近期某些国家围绕人民币升值问题所作的一连串动作就可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未来的逆险图。这个看起来并不十分复杂的经济问题,其背后逻辑就是主要经济强国并不欢迎与其并不那么同道的中国在经济上的日渐强大。
      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繁荣强大就意味着自己的相对衰落,意味着中国要进入原来由他们控制的势力范围,甚至有朝一日中国会提出改写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这是他们不愿看到和难以容忍的。但是他们也知道中国崛起的大趋势看来是很难改变的了,因此必须在中国经济还不十分强大之前,利用他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对中国施加各种压力和干扰,以图削弱中国经济的快速上升之势,尽可能地维持现有的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国际经济格局,或者利用现有的规则尽可能地压缩中国的上升空间。
      事实上,发达国家已经在采取各种措施试图控制中国经济。其中以在华进行跨国投资最为隐蔽,也最为危险。尽管从经济学意义上看,跨国投资是国际资本追逐利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正常的国际资本流动。但就接受国来说,外国资本对本国重要经济领域的巨额投资会导致本国丧失对该经济领域的控制,而中国目前就面临这样的情况。长期以来,尽管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为中国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促进了就业与税收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本土企业,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另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在从汽车到微电子再到感光以及制药等诸多工业领域已经或正在丧失主导权,而且正在失去对其他领域的主导权,这是十分令人担心的事实。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经济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更要看到面临的诸多约束条件,必须充分估计到中国在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并做好理性应对不断出现的非理性批评乃至基于既有经济秩序而生的各种压力和干扰的准备。要学会用政治的眼光看待经济问题。一向关心中国发展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得好:“很多经济都是非常政治性的,中国必须学会在这种体制下生存。”当然,斯蒂格利茨只是指出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一个基本生存法则。中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国际规则的适应层面上,简单地适应只会扼杀中国的创新动力,使中国经济难以跳出旧有的国际框架。
中国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国家战略,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以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为核心,适度整合国家的经济与技术资源,在关键经济领域收复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的主导权。同时要善于总结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要被某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十分警惕经常打过来的“糖衣炮弹”。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不仅要成为“世界工厂”,更要建立“世界办公室”,在替别人打工的同时也要让别人替自己打工;在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经济效率的提高;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输出自己的先进科技;在接受现有国际经济规则的同时也要创造机会全面参与制定新的国际经济规则;在通过谈判友好协商解决国际纷争的同时也要保留适当运用武力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的权利。
      如果我们实现了上述目标,我们国家离世界经济强国还远吗?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该怎样反思目前的经济发展战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