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中国的外汇管理
作者:郭树清    发布:2004-07-15    阅读:5163次   

    国民经济的内部平衡和对外平衡十分紧密。在不断走向开放的中国,国际收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情况
  

  在过去25年里,中国对外经济飞速发展。2003年的国际收支总额预计将超过1万亿美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约相当于GDP的80%。而且,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中国没有发生国际上屡次出现的货币或债务危机。
  目前我国国际收支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国际收支顺差总规模不断扩大;(2)资本净流入逐步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3)货物贸易顺差下降;(4)外债规模增加;(5)外汇储备增长加快。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中国经济高速起飞的特定形势下,出现某种不平衡是难以避免的。现阶段中国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不是中国政府所刻意追求的。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开放的中国经济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浪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由于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进一步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这造成了,一方面我国直接投资形成净流入,另一方面外贸进出口呈现顺差。
  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这自然会增加中国国际收支顺差。
  此外,当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也是造成外汇储备被动增加的重要原因。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事实上无人可以救助,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因此,发展中国家为防范金融风险,不得不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
  从国内看,国际收支顺差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在最近五年里,我国的商品、资金和劳动力市场都出现了过剩,其问题的根源是生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无法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导致有效总需求不足,并进一步造成就业困难和需求增长乏力等问题。这种现象正好与涉外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发生。一国储蓄多,而有效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少,其结果只能是过剩储蓄转移到境外,必然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和未来走势
  

  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对外部门表现强劲,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提高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有利于发挥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此外,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可以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
  但是,持续较大顺差与逆差一样,也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表现,会带来其他矛盾和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一方面,应该关注国际收支顺差的构成和发展态势,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形成冲击。当本外币利差、汇率预期等有所变化时,可能会出现资金较为集中的大规模流出。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资本大进大出很可能引发货币金融危机,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外部均衡对内部均衡的影响。一是购买外汇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影响货币政策的主动性。过分宽余的货币供给,如果集中在商品市场,就是通货膨胀;集中在资产市场,就可能形成泡沫经济。二是金融资本大量回流发达国家,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经济资源闲置。此外,外汇资金数量巨大,也增加了经营的难度和风险。三是企业对价格竞争力依赖较大,会影响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更新的积极性。
  未来一段时期内,可以预见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将进一步发生变化。
  货物贸易项下可能出现逆差。相对于巨大的人口规模来说,中国贸易顺差的规模一直不大,而且随着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出现逆差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大国,出现贸易赤字不仅是可能的,甚至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更有利于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只要直接投资项下有足够的净流入,一定的贸易逆差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也没有什么风险。但前提是,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同时国外应取消对华的出口限制。
  对资本项目收支状况要具体分析。目前,外商直接投资增速逐月放缓。这是暂时性原因,还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性变化,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一般制造业的转移总是有限度的,因而从长期看,制造业的外商投资增长速度可能会下降。虽然中国未来的服务业大有可为,但其对资本的需求有限。更何况中国国内资金充足,外商在国内筹资的可能性加大。因此,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可能会持续一段时期,但也可能发生变化。另外,如果发达国家普遍上调利率水平,也有可能引起我国的资金流入逆转。
  总之,中国未来国际收支状况发展还有许多不确定性。我们要两手准备。但就近期而言,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国际收支顺差较大。
  
  调整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选择
  

  中国政府明确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并列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前一个是对外均衡目标,后三个是对内均衡目标。只有内外兼顾、协调统一,才能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最好。如果国际收支出现较大顺差,就有必要采取一些政策调整措施。
  在理论上,改变国际收支顺差的状况,有五种对策可供选择:(1)增加进口;(2)抑制出口;(3)扩大资本流出;(4)减少资金流入;(5)增加汇率弹性。但是,实际经济生活有许多限制条件,可能导致某些对策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弊病很大。因此,需要对它们逐一分析和比较。
  --增加商品进口。我国现阶段增加进口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有助于引进人才和管理经验。但是,这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取决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效果,要由市场自主选择。因此,这一措施见效不一定很快。而且,由于目前我国外贸顺差已经较小,一般地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难以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较大顺差问题。
  --抑制商品出口。采取非优惠措施来限制出口,不符合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原则,不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我国出口与进口相辅相成,如果强制压抑出口,很可能同时减少我国从国际市场上的进口。
  --减少资本流入。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理,关键是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控和限制,抑制投机性热钱的流入。但是,以贸易和投资名义进入的短期资本很难剔除,对于这方面加强管理的效果要有清醒的估计。从根本上讲,还是应该通过利率、租金、税率等价格信号调节资金流向。我们还要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利用外资。同时,应为外商投资企业境内融资拓宽渠道,减轻外资大量流入造成的外汇供求失衡的压力。
  --扩大资本流出。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平衡,也符合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但是,不能采取简单取消管制的方法,在操作上必须既积极又稳妥。我国要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并把适当扩大资本输出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健全宏观调控机制结合起来,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增加汇率弹性。中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人民币汇率一定幅度的调整不会改变这种趋势。据我们观察,近年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发展与人民币综合汇率水平关系不大。同时,人民币汇率调整更不能解决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不平衡和国内经济问题。如果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不仅对市场机制不健全的中国不是好事,对亚洲地区乃至世界来说都可能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因此,目前需要特别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合理的、可能的对策选择,应当是一个有效的相对灵活的组合,包括在继续支持出口的同时鼓励扩大进口;研究和探索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增加资本流出的渠道;探索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使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等等。
  
  改善国际收支平衡与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2001年以来,我们外汇管理部门积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主动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继续加大政策调整力度,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改善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内外均衡、协调发展。
  一是继续积极创造条件,便利货物、服务贸易和个人外汇收支,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研究改进结售汇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企业可保留外汇的限额;完善进出口核销管理,在提高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对部分优秀企业出口收汇实行批次核销和自动核销;解决中外资跨国公司、企业集团外汇资金统一运用、集中收付等问题;完善非贸易外汇管理,扩大商务、会展等供汇范围,规范售付汇凭证,简化审批手续。
  二是推动资本项目管理创新,支持境内机构对外投融资往来,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国内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有条件地批准部分外资跨国公司将暂时闲置的资金调往境外运作,支持中资跨国公司补充其海外公司资本金或营运资金,便利跨国公司的资金全球运作;允许合法移居国外的公民和非居民个人按规定汇出其在境内合法拥有的资产;有选择地引进国际金融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使用国内银行贷款,进行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上市融资的试点,适当减轻外资流入的压力;按国民待遇原则统一境内中外资银行外汇贷款政策,严格控制国内外汇贷款结汇;研究探索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用自有资金或向社会筹集的资金对外进行证券投资。
  三是加强反洗钱工作和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防范金融风险。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规范外汇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加强对银行收汇与结汇的监管,查处无实际交易背景的短期资本流入境内套利行为;提高国际收支监测预警水平,健全对异常外汇资金流动的监测体系和分析机制。
  四是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增强市场交易主体竞争力,完善外汇市场。扩大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浮动区间,适当增加银行制定挂牌价格的权限,增强境内机构支配外汇资源的自主性;逐步试行做市商制度,增加外汇交易主体和品种,积极培育外汇市场;建立健全汇率调控的参照指标体系,增加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手段和对冲工具,提高中央银行汇率调控水平。
  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措施效果,不仅取决于涉外经济部门,还取决于国内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进程;不仅取决于中国,还取决于世界经济金融发展变化与国外对华经济政策。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配套改革和政策协调,随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不仅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也将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调整世界范围的外部失衡作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