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能源紧张与战略转变
作者:徐文龙    发布:2004-06-28    阅读:1881次   


  现在,全国能源紧张。经济连年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用电普及,全国耗能总量已占世界第二。为此,国家实行“开源节流”政策:一方面继续加强能源生产和进口,另一方面宏观调控高耗能九大行业投资规模,在保证居民生活用电的同时要求厉行节“能”。相信紧张态势会有所趋缓。

  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这一情况,与30年前的日本有相似之处。当时日本企业也是“大量生产、大量耗能”。然而,1973年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成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折点。因为国际油价突然上涨75%,对于曾99%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不啻是一次毁灭性打击。于是,危机成了转机。为了生存,日本全国上下决定转变战略,从“大量生产”转为“提高质量”,而实现这一转折的唯一出路便是:“科技立国”。他们首先向占全国耗能总量18%的钢铁业开刀:一是压产量,从年产1.2亿吨降为9600万吨;二是降能耗,采用废热回收、电脑调控等节能技术;三是提高质量、品位,开发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各行业齐头跟进,普遍以压缩产量和提高质量为目标,开展节能运动。经几年努力,产量下来了,质量提高了,结果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经济效益反而上升了。30年后的今天,日本制造业技术已居世界第一,它以别人难以模仿的世界级技术保持了产品质量、性能、品位的领先水平,以至在国际通缩的背景下,仍保持了高端产品出口的强劲势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30年前日本从“大量生产”转为“提高质量”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富有积极意义。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投资结构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严重背离。投资增长最快的竟是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产业,而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集约型产业,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第三产业、农业等,则明显投资不足,规模偏小。蕴含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深层次矛盾还表现于:在增长速度上,偏重于依赖高收入、高消耗为支撑,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对资源高效利用上;在增长形态上,偏重于依赖水平扩张,各部门之间整合性差,结构不合理,而不是依靠产业垂直分工,讲究产业链集约发展;在速度效益上,偏重于速度效益性增长,有速度才有效益,而不是效益性速度,寓速度于效益中。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与困扰,几乎都与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密切相关,如能源、原材料紧缺、结构性瓶颈制约、产品滞销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我国已经实行了20多年。初期进展还不错,近几年却出现了回潮和逆转。究其成因,既有崇拜GDP、追求政绩的浮躁心态所致,又有外资、外企大量进入,国际竞争国内化,中资企业在技术上难以匹敌,故退而求其次发展基础工业。关键是核心技术挡住了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产业投向。譬如我国去年产钢2.25亿吨,产量绝对世界第一,但由于精品钢、高级合金钢核心技术上不去,只能继续投资普钢,而像用于高层建筑的H钢等高级钢材仍要高价进口3500万吨。核心技术攻不破,却被庞大的国内市场所掩盖,由此导致了“低水平重复”、“摊子越铺越大”。现在,国内能源已经吃紧,如今后20年实现工业化和小康社会,仅石油、天然气需求累计就已超过国内已探明储量10倍以上,如经济增长方式再不作战略转变,则能源供应必将难以为继。形势逼人,出路只有“华山天险一条路”!

  上海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起步最早、成效较为显著的工业城市。单位GDP能耗仅抵全国平均数的50%,但仍为日本的3倍,这说明“潜力比进步更大”。在这方面,上海既要为全国当好“领头羊”,更要在国际竞争中攻城略地,通过“华山一条路”攀登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