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文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刘世锦
中国经济现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新一轮技术革命也处在上行阶段,两个层面相互交汇。在这个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新技术革命架构下的创新能力,中国要想增强这种能力,需要发挥自身在新技术革命架构中的优势,弥补基础研究领域存在的短板,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为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三大主要优势
全方位增强新技术革命架构下的创新能力,需要充分利用中国目前由一系列因素所促成的重要优势。在这里主要从三个角度作出解释。
(一)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首先,中国拥有由14亿人构成的一个统一大市场。从规模和整体性上来讲,这样的市场应该是没有先例的。人口数量的多寡并不一定代表市场统一性和完整性的高低。有些国家的人口也多,但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市场,而是在地域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而中国的大市场实际上相当于数千万甚至上亿人的一个完整经济联合体。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整体市场可进一步被划分为四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和九亿人中低收入群体。四亿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更有潜力的是九亿中低收入群体,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正在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此前,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要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这意味着市场消费规模的巨大增长——这也是我们过去讲得比较多的。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供给侧投资的快速增长可以容纳较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在市场中的相互竞争。其他比较小的经济综合体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它们在国内市场的容量是相对较小的,更加需要国际市场的支持;而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能够通过相互竞争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试错机会。
另一方面,激烈频繁的国内竞争可能会带来“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也是近期讨论热度较高的一个话题。最近中国流行的一个词语叫做“卷”,就是指竞争很激烈。中国国内市场的超大规模为激烈的竞争提供了可能性。“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技术的突破,技术突破才会实现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需要注意到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争议,比如说重复建设问题。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即意味着一个以上的竞争者,一个以上就有可能出现重复竞争,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重复建设。那么对于一个行业、特别是处在上升期的行业来讲,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提升竞争力。在中国国内竞争过关的企业,在国际上的表现一般不会差,而且往往是表现相当好的。这实际上是已经在中国经过实际验证的。
(二)后发优势与新技术应用联合联动。目前,发达经济体的一般人均收入水平超过3万美元,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1.3万美元,低于发达国家。但同时也意味着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的增长机会相对较多,同时有空间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想要突破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创新,需要培植浓厚的创新文化和科学发现的初心,需要更多超越功利主义的、想为人类世界做一些事情的理想主义。但是目前,不论政府还是企业的研发方向都还是短期功利性比较强,在科学和创新方面的文化、体制机制、政策上都还是有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之下,想搞一些真正具有重大突破的成果,不论是在科学方面还是在创新方面,看起来都是有困难的。
创新文化和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