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作者:陈锡文    发布:2023-05-09    阅读:12438次   

 

2023-05-06 15:53


辩证看待农业强国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系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牢牢把握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着眼于增强应对国际风云变幻的底气,守住国家安全的底线。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两者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本身是一致的。作为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不建成农业强国,在吃饭问题上还会被人“卡脖子”,我国现代化建设就难以真正掌握主动权。中国的自然禀赋决定了人多地少,而农业又是所有产业中的一个短板,从这个角度上讲,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艰巨任务。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大国,尤其是人口大国,必须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从农业强国的特点和当今世界的表现来看,农业强国必然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已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未必是农业强国。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不能靠自身力量解决本国国民的食物供给问题。当前,我国虽然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但大豆、油料等自给率偏低,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总体上,我国粮食供给上存在总量不足、“北粮南运”粮食格局不平衡等隐患,饲料、油料、糖料“三料”不足等结构性矛盾突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问题,仍处在一个复杂的背景下,同时基于我国粮食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状态,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必须落实好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绷紧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这根“弦”。在口粮与其他食物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替代和转换关系,我们要有统筹观念,不能只满足于口粮安全,还要看到其他重要食物供给方面的缺口、存在的问题,增强自身能力、守住自身底线。

乡村振兴重在发挥乡村的特有功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动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村和农民的事,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事。

乡村振兴有两大目标:一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掌握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主动权;二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使农民富裕幸福,农村和谐秀美。前一个目标是“国之大者”,后一个目标是“民之所盼”,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同步推进,才能相得益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大振兴”是总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总目标。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提高乡村专业人才的比重,更要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学素养;要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振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发展农民需要的各种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提高农民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还要重点发挥乡村的特有功能。

城市和乡村各有不同功能。在此可类比一个人,人有五脏六腑、四肢五官,它们各有各的功能。国家也是如此,城镇有城镇的特有功能,乡村有乡村的特有功能。作为一个共同体,城乡是融合在一起的,只有把各自的特有功能都发挥好,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才是健康的。

城市的功能更多体现为在要素集聚和融合的基础上去推进各种各样的创新。乡村的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它具有城市不具备但却是整个国家发展不能或缺的特有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守护和传承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脉,即巩固农业基础、守护青山绿水、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乡村振兴不能简单地比照城镇建设的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不能照搬照抄城镇建设那一套,搞得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说把乡村搞得多么漂亮,建设得跟城市一样,而是重在发挥乡村的特有功能,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

更进一步看,乡村在发挥其特有功能的同时,也要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很多措施,包括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同时还明确提出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切实落实好这些政策举措,就一定能加快提升农民的富裕程度。

同时,对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不能低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衡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要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和城乡居民分布格局与十几年前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以往的经验未必适合当下和未来。应抓紧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前景进行规划,以使这两个指标与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状况相称。

以数字乡村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也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头重头在“三农”,必须向农村全面发展聚焦发力,推动“三农”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前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没能用上信息化,现在我们具备了这个条件。

信息化技术发展了几十年,有力促进了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并已经融入农业领域,许多国家将农业信息化作为农村建设的必经阶段。2016年,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比城市,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并提出可以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发展智能制造,带动更多人创新创业;可以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可以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可以加快推进电子政务,鼓励各级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等等。连用几个“可以”,阐明了信息化在赋能“三农”发展中大有可为,既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能改善农民就近可及的公共服务。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但必须持续推动发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广阔天地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在乡村的数字化发展中收获满满,农业强国建设必将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作者:陈锡文)

来源:湖北日报 2023年5月4日 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