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这是当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亟须各方强化共识、协力推进的重大战略任务。
从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两个战略的历史脉络看,两者都是奔着问题提出来的,都与中国经济的阶段性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从全局上加以把握。
正确理解战略内涵的演进。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我们有效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当时在战略侧重点上,更多把投资作为主要抓手。而当前实施的扩大内需战略,则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落脚点是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5年提出后,其内涵不断拓展,从“三去一降一补”到“破、立、降”到“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再到“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越来越着眼于通过供给质量提升,更好满足和创造需求。今天,必须从新要求出发,全面准确认识战略内涵,而不能停留在固有的认知上看待问题。
正确认识供需关系的变化。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的永恒命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基于经济运行中总需求不足的判断;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源于当时供需关系的主要矛盾转移到了供给侧。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举措,都是针对供需失衡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为了矫正供需间不匹配乃至错配的问题,更好地畅通经济循环。调节供需关系,并不是“拔河比赛”,而是要统筹兼顾。从当前中国经济特点看,需求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消费有待修复、有效需求特别是高质量需求不足,供给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低水平产能过剩与高水平供给不足并存、供应链面临安全风险,问题的叠加必然要求从两端同时发力,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以解决。
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治理的平衡点。在中国经济的每个关键时间节点,都需要及时作出战略判断和选择。做好宏观经济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供需关系,这就要求根据供需矛盾的变化相机抉择合理的策略。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协同关系。如果不顾其相互关联,单兵突进地推进某方面政策,就可能顾此失彼,带来一系列后遗症。在新发展格局中,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工作主线,二者必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均衡发力,这样才能真正从需求端引导供给升级、从供给侧激发潜在需求,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当前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迫切需要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善于挖掘既能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又能拉动有效需求的结合点,把堵点和空白点转化为新的增长点,为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和长远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寻找结合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产业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领域新赛道发展,本身就是最大的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加速带动消费升级。在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领域,一系列创新创意的应用已经极大带动了数码、“国潮”等行业和产品的发展,其对消费的扩散效应还在不断显现。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既能提升老企业的生存能力,也能带动老客户增强对传统行业、品牌的黏性。加快研发设计、会计审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有效满足产业链提升效率的相关需求。补齐供应链短板,既是维护产业生态安全的需要,也将能满足部分国内行业和企业需求。
在数字中国建设中寻找结合点。《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已经正式印发实施,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数字领域消费和投资提供了重要指引。数字基础设施居于底座位置,无论是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还是应用基础设施,其布局建设和互联互通都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推动数字中国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在各领域创造一系列新的需求,如数字经济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文化领域的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数字生态文明领域的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等,都将极大提升各领域的运行效率,并对新消费和新基建投资起到较大带动作用。
在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寻找结合点。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扩大内需战略可以依托的最宝贵资源。中央已经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全面部署,下一步要根据工作推进情况,找到阻碍经济循环的堵点和卡点,有针对性地加以破解。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市场改革建设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加快改革示范和复制推广,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提供坚实基础。要促进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投资与区域重大战略布局有机结合,同时通过打破区域性、制度性壁垒,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各地投资兴业提供公平优质的服务。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寻找结合点。随着我国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相关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商业模式在探索中日渐成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机制的落实有了较好基础。此外,也要看到,绿色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自觉选择,提供更多优质绿色产品也能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
在增进民生福祉中寻找结合点。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在民生方面存在很多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满足的领域,如健康、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消费需求,这些都可以成为供给侧的重要发力点。通过把新产品、新业态与新服务相结合,可以有效扩大新消费。当前,围绕“一老一小”的供需矛盾更是需要高度关注,应对老龄化要加大适老化改造投资、老龄产业发展、养老设施场所建设等力度,应对出生人口减少趋势要加强婴幼儿产业培育发展、为儿童成长提供一系列环境条件,这些都是既有巨大需求又存在供给短板的领域,要充分挖掘出其中的投资和消费潜力。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性工程,要把两者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运用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和推进。
要夯实科技和人才支撑。实现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归根结底要靠创新,只有通过创新引领,才能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实现与不断升级的需求结构间的及时匹配。科技工作要坚持“四个面向”,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源源不断输出新型人才和科研成果。特别是要发挥好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推动对技术和人才的供需实现精准对接。
要强化财政和金融保障。中央明确,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这意味着扩内需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有前置和约束条件的,需要建立起能够鼓励有效需求、抑制无效和低效供给的引导机制。财政政策要加大重点领域投入,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和促进消费。金融政策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
要优化政策和舆论环境。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在解读政策时对一些重大概念出现了一定理解偏差。比如,有的把扩大内需看作是取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忽视供给侧在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等。对此,要积极加以引导,及时准确答疑释惑,使各方更好认识和把握新发展格局的完整内涵,把握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推进路径。
(作者:董煜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