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构建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体系 ——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作者:刘元春    发布:2023-03-01    阅读:8750次   


刘元春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3-02-28 17:01 发表于北京





刘元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

本文转载自2月27日人民日报。


本文字数:1208字

阅读时间:4分钟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同时,当前我国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当此之时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由大变强的关键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微观主体活力进一步提升,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等不断涌现,为质量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创新基础。


推进质量强国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构建起“市场竞争促进质量、政府监管保障质量”的制度体系。在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的基础上,全面构建起以市场化质量定价体系为基础的内生动力体系,实现政府和市场激励兼容,让质量成为利润来源的基础和消费改进的关键。质量的提升可以推动产品性价比的提升,从而带来竞争力和利润,这样一来,市场主体会由于利润的牵引而追求质量提升,从而在客观上形成质量强国建设的微观基础和内生动力。


还要看到,政府监管体系和质量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障质量市场高效运转的前提,我们还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部门发挥作用应更多运用法治化、制度化的方式,提供更高质量的制度供给,通过充分披露产品质量的信息,改善市场主体质量鉴别的能力,缩小供求双方在质量上的信息不对称。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着力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建立质量专业化服务体系,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各类商品质量的提升不仅来源于市场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来源于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创新。因此,我们不仅要强化市场竞争在质量提升上的静态效率,还必须强化技术进步在质量提升上的动态效率。在这个意义上,建设质量强国必须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依托,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必须与技术创新相互配合。通过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供给,推动消费升级,从而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能让质量强国的愿景变为现实,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